贡献受肯定 纽约街道学校以华裔命名渐增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09:27 华声报 |
华声报讯:在纽约市5700多英里的道路上,以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命名的街道数以百计,越来越多的华裔人物也获得这座移民城市的青睐,被命名为街道或学校名称。 从早期的刘锦方场、容闳小学、孔子大厦、孙逸仙初中,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林则徐广场、马友友路,到今年华埠社区人士积极争取的“曾喆街”以及布鲁克林区新小学考虑取名为“花木兰公立小学”,这些命名背后其实充满华裔移民争取权益与重视的辛苦过程,更象征华人在异乡一步一脚印的奋斗后,终于获得主流社会的肯定。 据美国世界新闻网报道,纽约市最早以华人命名的广场,可追溯到1961年由市议会立法通过,位于东百老汇、奥利华街、柏路等七条街交汇的“刘锦方场”,以纪念在二次世界大战壮烈牺牲的刘锦少尉,并肯定华裔军人为保卫自由民主牺牲的精神。 位于华埠地威臣街的124小学则是在1976年被命名为“容闳小学”,曾担任近18年学委的伍宝玲回忆,容闳小学命名的过程并没有遭遇阻力,因为许多美国人都知道容闳是第一位留美华生,意义深远。1982年伍宝玲当选学委后,积极游说其它8名非华裔学委,当年便将131初中以曾在华埠勿街行医的历史伟人孙逸仙先生命名。林则徐广场则是在1999年5月18日命名,肯定林则徐反毒的功绩,希望去除美国社会对华人贩毒的负面与刻板印象,同时也希望以无政治立场争议的林则徐团结海外华人。1999年2月9日,曼哈顿中城东46街夹五大道也被命名为“马友友路”,表彰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在音乐上的杰出成就。 日前,在华埠社区人士积极争取下,第三社区委员会通过将茂比利街到巴士打街一段摆也街命名为“曾喆街“的提案,表达对曾喆在911事件中舍身救人义行的推崇与肯定。而在布鲁克林华埠九大道夹63街的新小学,也在社区华人推动下,将以中华伟人命名,目前以“花木兰公立小学”最受儿童及社区喜爱。 伍宝玲指出,命名代表了华人在主流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华人命名街道或学校是社区合作奋斗的成果,也是主流社会对华人贡献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