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家庭蜗居废井中(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1日02:11 京华时报 | ||||||||
作者: 凌冲 吴平来源: 玉渊潭公园南边宽阔的草坪中央有一口废井。半个月前,这口毫不起眼的废井成了一个特殊家庭的安身之地。这个家庭由母亲、女儿和小儿子组成。 2003年12月28日开始,本报记者对这个特殊的家庭进行了三天时间的观察。于是记录下了以下这个故事。 对于这个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往的母亲和她的儿女来说,新年的到来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而她们的生活会怎样继续呢? 2003年12月28日我们的家早就没有了 清晨。天刚蒙蒙亮,玉渊潭公园南边草坪中央的一口废井旁。井口慢慢地露出了一个小脑袋,他是8岁的元元,他四处张望了一通,然后用两只小手一撑,利落地爬上了地面;接着出来的,是他的姐姐,13岁的丽丽;然后是他的母亲,一个穿红裙子的中年女人;最后是一只小猫,这是一只叫咪咪的猫…… 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这口井和井中的这一家人。之后,有了第一次的谈话: 记者:你怎样养活这两个孩子? 女人:从垃圾桶里捡东西,附近居民也经常接济我们。 记者:小猫是哪儿来的? 女人:从垃圾桶里捡的,开始时有两只,后来有一只被人抢走了。 记者:为什么要养猫呢? 女人:猫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流浪,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就不会让猫挨饿。 记者:为什么把元元装扮成女孩子? 女人:因为女孩子漂亮啊。(笑) 记者:你老家在哪里?为什么不回家? 女人:我们的家早就没了。 记者:你能跟我说得详细一点吗? 女人:说了也没用,我说得够多了。 记者:那你有没有为两个孩子考虑,有个念书的地方是不是更好些? 女人:你问那么多干什么? 说完这句话,女人的脸上又恢复了她惯常的表情———冷漠。 2003年12月29日你的家怎么能保护我 下午3时,记者再次来到废井旁。此时,一家人已经外出。记者在井口旁遇到了在此守候已久的崔女士。她是听朋友说起这家人的情况后,连夜从山东赶过来的。崔女士是济南一所学校的校长。她说,她来此的目的是:收留这一家人,让两个孩子上学。 5时,远远的,一家人朝井口方向走来。崔女士迎上去,对女人说:“大姐,我是从山东赶过来看你们的。我想把你们接到我家去住,这样孩子也能有学上了。” “不行,你的家怎么能保护得了我?”女人拒绝了。随后,她警觉地打量起崔女士:“你说把我的孩子送去上学?学校校长同意了吗?” “我就是校长。” “你是校长,你刚才怎么不说?” 崔女士一时接不上话来。 “你不听我妈妈的话,我不会相信你。”元元突然凑了过来,一本正经地说。周围的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果你真是好人的话,你能在井里和我们过一夜吗?”女人直盯着崔女士,脸上带着不信任的表情。不过,这句话似乎让崔女士看到了希望,她留了下来。 2003年12月30日我们不能让别人受连累 上午9时,记者来到井边,只见到了崔女士一人。她一脸的沮丧:“我在井下陪了他们一夜,但是我早上起来,买回新棉被和早点时,他们都走了。” 崔女士说,她不能再等了。她写下一张留言条后,便匆匆地踏上归程。 下午2时,在离井200米的草坪上,记者找到了正在晒太阳的一家人。经过“主人”同意,记者得以进入井中“参观”。陪同记者下井的是元元。踩着“树梯”下到井底后,记者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伸直腰。“妈妈带我睡左边,姐姐睡在右边。”小元元介绍完情况后,开始向记者“炫耀”起家里的另两件财产:手电筒和雨伞———电筒是用来照明的,伞是下雨时用来放在井口挡雨的。 “你们家最值钱的是什么?” “是小猫咪咪。”元元随口就答。 记者随后与元元的母亲聊起了崔女士。她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崔女士,还说,之所以不愿意跟着崔女士回家,是因为不愿意让她受到连累,“去了她家,我们多吃一口,她自己的孩子就少吃一口”。 记者离开时,两个孩子送出了100米后才肯停下来,直到记者上车后,她们才返回井中。这时,天已经黑了,附近遛弯的居民也早已回家,这里恢复了平静。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凌冲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