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把军刀见证二战日军衰亡史(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2日10:19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广州发现百把日本军刀构成的“侵略年谱”,在国内尚属罕见。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指出,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缺铜少铁,连战斗机外壳都为胶合板制成,军刀从装饰堂皇到粗糙简陋的变化是日军物资供缺的历史见证。 两把样式完全相同的“仔”军刀,一把铸铜雕花装饰堂皇,另一把却木柄铁饰粗糙简陋。近日,广州发现上百把日本军刀,其随年代更替所显示的变化,反映了当年日本侵略者由嚣张走向没落的历史。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世纪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掠夺东南亚各国的资源,但却因为战争落得资源匮乏最后走向彻底失败,日本军刀的前后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年代各异构成“侵略年谱” 走进了广州市民李先生的家,就像走进了一座抗日战争博物馆:上百把日本军刀一一呈现眼前,从铸有日本皇族雕花的高级军官指挥刀到普通士兵的防卫刀,海军、陆军各种样式的日本军刀应有尽有。从1939年记录长沙会战的“34”式日本将佐军刀,到1942年记录桂河大桥“死亡铁路”的“九五”式军刀,到1945年记录日本侵略者彻底失败的“44”式日本防卫军刀……上百把分门别类的日本军刀,构成了一本特殊的“日本侵略年谱”。 “这是一段历史,不能忘却的历史。”原为商人的李先生从7年前开始收藏日本军刀,谈起收藏的原因显得有些沉重。李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国内遗留下来的日本军刀许多已被销毁殆尽,这几年为收集军刀他几乎跑遍了东南亚各国,甚至还不惜代价托人到英美等国去寻找。“东南亚每一处受过日本侵略的地方,都会有日本军刀遗留下来。而英美等地因为后来打赢了日本,部队把军刀都当战利品发给家属了。” 记者发现有一把刀刀身上刻有一行字“孟奇兄赐存,抗战胜利纪念”,下面的署名是梁铁民。“这是抗战胜利后缴获的战利品!”李先生说,这把刀是“34”式军刀,在长沙从一位连队长后代处收集到的。1939年到1941年这里发生了三次著名的长沙会战,抗日将领薛岳带领数十万官兵前后3次挫败日军的侵占长沙的企图。 战争后期刀柄竟采用木制 在查看军刀的过程中,一把与“34”式的样式完全一样的“仔”军刀引起记者的注意。这两把刀的刀形、长度、刀柄和刀穗的样式完全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其中一把做工精良,刀环为铜制,刀柄上有铜铸的雕花,而另一把却异常粗糙简陋,刀柄、刀盘、鞘上的装饰全部由铁制成,而且没有一点花纹。 为什么样式一样的刀会差别这么大?李先生告诉记者,日本军刀的制作与其当时的军用物资情况关系紧密,因为一把是1933年前后制造的,另一把是1942年前后制造的,战争初期由于军资充裕,军刀制作用料非常讲究,到了后期就有些粗制滥造了。“这是‘98’式日本军刀,与‘34’式军刀样式一样,但出品年代是在战争后期。” 记者仔细对比果然发现,在这上百把军刀中,战争初期的军刀制作堂皇,而战争后期的军刀则简陋不堪。比如1932年出品的“32”式军刀属于日本新式军刀中最早、最精良,配置最佳的一种,刀柄用上选珠粒细密的白色鲛鱼皮包裹,刀柄两侧用褐色丝带捆绑,下面还有铜铸的三朵并联樱花装饰。到了1942年左右出品的“95”式军刀,早期刀环的赤铜已经变成了黑铁。而到了1945年日军彻底失败的时候,连刀柄都变成木制的了。 1941年是日物资匮乏转折点 “上世纪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掠夺东南亚各国的资源,但却因为战争落得资源匮乏最后走向彻底失败,日本军刀的变化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中大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战争初期英美一直公开向日本提供石油、废钢、铜等军用物资,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才意识到战火烧到自己身上,从而断绝与日本的交易。 “从军资供应来说,珍珠港事件是日军物资匮乏转折点。”李吉奎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英美控制下的澳大利亚、巴西两大铁矿马上断绝向日本供应物资,日本开始感到物资压力,为此日本更加疯狂在各地搜刮资源。“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挽回日本侵略者走向失败的局面,那时候的日军已经非常狼狈!”李吉奎举例说,就连日本的战斗机外壳也都是胶合板做的,因为钢铁材料都已用光了。(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