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七日财富》搭台,2003年财经人物论剑中原财富之巅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4日00:0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本报记者 张曦 周健 沈锐 实习生 沃林婀娜 张永强/文 平伟/图 这里没有星光大道,但荣誉的光环却笼罩在他们头上;这里没有创业过程中的狂风巨澜,但满腔的苦辣酸甜却萦绕在一句句或激昂或低沉的话语间。 在本报举办的2003年度财经人物恳谈会上,这些中原财富巨擘都流露出无限感慨。巅峰对话 他们组成了极尽奢华的中原财富方阵,他们是一群应该备受尊崇的财经人物。 2003年12月28日,一群“非常之人”聚首在大河锦江饭店四楼桐柏厅,“大河报2003年度财经人物颁奖仪式暨新年恳谈会”在这里隆重上演。下午2?押30,万隆、李留恩、汤玉祥、胡葆森、汪远思、王任生、李长杰、刘先超等一个个中原财经界巨擘相继开怀畅谈,激情碰撞。 无疑,这是河南最豪华企业家阵容的巅峰对话。 与会年度财经人物中的任何一位,都足以在行业、中原甚至全国引起震动。他们掌控着数百亿元的资产,他们操持着河南最优秀的企业,他们领衔着中原最优秀的企业家团队…… 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省发改委主任张大卫出席了本次恳谈会并为财经人物颁发荣誉证书,足见政府高层和相关主管部门对财经人物及企业家团队的重视。他们在讲话中都对与会各位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了先聆听企业家们的心声,贾连朝副省长甚至特意将自己的讲话放到了最后。 作为“东道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路国贤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大河报总编辑马国强也出席了颁奖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本次“颁奖仪式暨恳谈会”,以新闻的视角,为波澜壮阔的2003年河南经济作了精彩总结。 现场语录 贾连朝:2003年,困难比想象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大,在座企业家功不可没。 张大卫:今天在座诸位都为河南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企业都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努力,把企业做大、把环境带好的。 马国强:2003年,河南经济波澜壮阔。在座的企业掌门人是河南经济的中坚力量,大家在2003年河南经济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也吸引了大河报数百万读者的眼球。 媒体重责 本次推出“大河报2003年度财经人物”,是本报继2002年之后的第二次。 而推出当天———12月28日,恰逢大河报《七日财富》两周岁生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出炉“年度财经人物”,像是一种隐喻。 2001年12月28日,大河报《七日财富》像一张白纸一样飘然坠世,给了一群激情澎湃的新闻人新的挥洒空间。《七日财富》也由此成为我省第一份专业的财经周刊。 两年的春风化雨,《七日财富》依靠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强大的实力支撑,依托大河报这棵中原报业的参天大树,秉承“新闻创造财富,财富与您同行”的办刊宗旨,逐步融入到河南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成为记录、推动、干预中原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自我蜕变。 于是,本报相继推出了“2002年度财经人物”、“河南活力私企50强”、“2003年度财经人物”,并以多种活动形式和大量鲜活、理性的报道,把中原财经界的所有亮色尽可能地收归笔下,将河南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尽可能地推向前台,为给企业创造较好的成长环境而摇旗呐喊。 大河报《七日财富》也正是在这种奋力前行中,搜罗和汲取成长的力量,展示出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并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中国各种经济力量的风起云涌,各种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越来越深度地介入并融进这股经济洪流,成为推动、干预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迅速成长。 在国内,几大专业财经媒体迅速崛起,通过举办“领袖年会”、“经济论坛”等形式强化各自在财经领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这些模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相互沟通和发表声音最好的平台之一;与此同时,国外知名财经媒体也大举进攻中国内地,并纷纷推出中文版。而在中国闹得沸沸扬扬的评富,无论“富豪榜”还是“百富榜”,都闪烁着“外来”的影子。 种种迹象表明,媒体与经济生活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作为一份发行量达82万份、跻身全球发行百强的大报,大河报自觉“参与和融入河南经济奔进的洪流,关注中原经济潮头浪尖的财经领军人物”,自然也是办报、立报的应有之意。 正如本报负责人在恳谈会上所言:强势媒体关注强力人物,大河报责无旁贷;强势媒体评点强力人物,大河报当仁不让。强势媒体和强力人物的结合,一定会为河南经济再添亮色。 现场语录 贾连朝: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仅是宣传表彰几个人,实际上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并共谋新一年经济发展的座谈会。 路国贤:企业家是优秀的、稀缺的资源。大家聚集到大河报的颁奖仪式上来,是对媒体的支持和信任。 马国强:大河报以自己的视角推出2003年度财经人物,是大河报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的体现,也一定会对河南经济生活和社会价值导向产生积极的影响。 非常人,非常事 “企业家是一种宝贵而稀缺的资源”,这已是中国财经界的共识。 本次恳谈会上,企业家阶层同样成为与会者的热门话题。“前不久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今天我再看我们的十位财经人物,正是有了我们河南企业界的非常之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卓越业绩,才有了我们的非常之事。”贾连朝副省长的话显然是有感而发。 刚刚就任省发改委主任不久的张大卫也感触颇深:每个企业在发展本企业的同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都做出了大量贡献。 但与河南经济总量名列全国第五的地位相比,我们的“非常人”队伍显然还不够强大。 就全国而言,企业家阶层日益崛起,并以某种形式形成集结,发出自己的声音。上月初在北京上演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堪称中国企业家最高规格的会议,但在本届年会上,与会的河南企业家寥寥无几,记者在现场只找到了建业、羚锐、天明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胡葆森的登台亮相更显得形单影只。“河南企业家阶层还未成形”的说法在这种场合看上去并不过分。 本届“年度财经人物”中,另一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新面孔、年轻面孔太少。 年近半百的胡葆森不无风趣地幽了一默:看来我是今天会场的“年轻人”。胡希望30~40岁的企业家更多一些,希望更多年轻的河南民营企业家走向前沿,成为活跃的人物。经常在全国层面惯看丁磊、张朝阳、杨元庆们表演的胡葆森想必对此感受甚深。 的确,与披荆斩棘的老企业家相比,年轻“非常之人”的成长更需要多方呵护。可喜的是,在2003年,一批年轻河南企业家的表现愈来愈引人瞩目。李伟、杨松鹤、张俊杰等已经成为河南财经界耳熟能详的名字;有些少帅已经接过了企业的权杖,如黄河旋风的乔秋生、十三香的王银良,尽管这种权力交接中浸透着无奈和苦涩,但它却给外界审视这些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大河奔涌,巨浪淘沙,新波迭起。相信在河南经济生生不息的奔流中,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年轻的“非常人”。 现场语录 张大卫: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会为优秀企业家的发展创新扫除障碍,开拓空间,多做工作,多搞服务。 马国强:如何培植企业家成长的丰厚土壤,如何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氛围,大众传媒责无旁贷。 汪远思:应该不断地有新面孔出现在这种场合。在全国范围内,不少事业有成的人都在40岁以下,有的还不到30岁。 民营勃兴 “2003年我们河南经济发展比较快,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推进国企改革,二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社会上的资源,包括企业家资源、其他人力资源通过整合都调动起来了,这个潜在的力量很大。”万隆的话,让人感觉他的左眼中有一个企业小环境,右眼中包含着一个经济大乾坤。 大河报2003年财经人物中,来自民企和国企的各占一半。这些民企涉足房地产、轻工制品、电子电器、汽车制造、商业零售等诸多领域,有的在资产规模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已与部分入选国企不分上下。 胡葆森无论在何时都是一个风头正健、受人瞩目的人物。2003年作为建业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拐点,胡葆森制定的建业发展战略布局已由郑州走向了河南其他10个中等城市,2004年将计划增加到20个,到2010年将扩充到50个。“我们企业的命运跟河南整个城市化的进程,跟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紧紧贴在一起。我们要与区域经济共命运,同发展。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缺乏有效的动力支持。这是鱼和水的关系。”他说。 2003年也是宇通对外大肆扩张的一年。作为国内客车制造行业的领军人物,汤玉祥似乎更愿意谈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经济的表现就是河南企业的表现,如果河南大规模的企业多一些,经济发展肯定会更快。” 这样的感受发自肺腑。河南省共有几万家民营企业,据专家预测,它们在2003年对河南GDP的贡献率将有可能过半,其生命力越来越强大。记者了解到,在他们发展过程中,已有许多类似于汤玉祥、汪远思、郑有全、胡葆森这样的企业家涌现出来,他们或在实业经营领域纵横捭阖,或在资本市场独步云天,真正显示出云蒸霞蔚、啸傲长天的风云迹象。 现场语录 胡葆森:河南的民营声音比较弱。最近经常参加一些全国性的财经峰会,我觉得是代表河南民营经济的一种声音,去参加这些活动是对河南民营经济的一种责任。 汤玉祥:2003年的环境越来越好,民营企业的成长也在加速,但大个头民企还是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