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考试作弊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05:16 中国青年报 |
卢军 由教育部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大学校长和书记亲自巡考抓考风,足见作弊歪风之盛。其实,无论作弊手段、工具怎么现代化、高科技化,都不过是形而下的“器”。考试作弊手段“道高一尺”,监考防作弊手段就可以“魔高一丈”。 据此,《北京青年报》有文章认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关键”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领导以及监考人员首先要提高认识,端正作风,其次要严格监考,对作弊行为一经查实,必须依照规定严肃处理,绝不手软,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作弊现象,并认为这是形而上的“道”。 此“道”非彼“道”,此乃站在学校立场上的“管理之道”。事实上,现在上大学也是投资,花钱进行投资的大学生为什么要作弊?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认真研究和反思的问题,不是简单“提高认识、严肃处理”就能搞定的。 我觉得,教学观念、手段的落后和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考试内容的教条僵化和评价方式的刻板单一,是导致学生大面积作弊的根本原因。一场考试,如果只考书本、考死记硬背、考屠龙之技,使绝大多数人产生了作弊的念头并具备操作上的可能性,那么考试本身就值得反思。 以下是我看过的某师范院校教育学的两道“经典”试题:一、学校德育即学校的(A、政治B、思想观点C、品德D、思想品德)教育(标准答案是D)。二、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中以(A、教育目的B、教育的性质C、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D、教育内容)最为重要(标准答案是A)。 应当说,这样的试题在目前大学试卷特别是文科理论试卷中比比皆是。这种毫无必要掌握、陈旧得近乎荒谬的知识,这种非此即彼、猜题押宝式的“标准化”题型,这种断言式、臆测式、近乎呓语的内容,本该早就进入历史的垃圾箱,可现在居然被翻出来当成试题为难人。这样的考试不是造就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就是锻炼投机取巧的“作弊高手”,除了使一批对教育抱有希望的人感到困惑、迷惘和失望外,我看不出还有什么意义。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连教育学这样最关乎人类精神传承的学科尚且如此,其他学科会是什么样不难想像。 到底如何从根本上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任何道德教化和严刑峻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我以为应当改变的是考试方式,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替代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性内容;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设计意图应考查学生的智慧、情趣、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考试即使把教材带进考场也无济于事,考前任何临时抱佛脚的准备(特别是作弊的准备)都不起作用。考题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应尽可能大一些,这样给作弊的空间就小了,文科尤其应该这样考。 谓予不信,请看1936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新生入学国文试题:(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这样的考试需要作弊吗,能作弊吗,作弊工具派得上用场吗?近70年前,面向中学生的高校招生尚能这样做,今天,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现代大学,还在为学生大面积作弊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是一件尴尬事。 当然,有考试就有作弊,考试与作弊历来就是矛与盾的关系。我写此文毫无为作弊考生辩护的意思,无论如何,作弊毕竟是一种破坏规则的不诚信行为。但像现在这样运动式的“严打”,固能收一时之效,却难长久。我们的大学早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上下功夫了,这才对得起投资大学的人们,也是解决作弊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