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气象服务为何少人喝彩(经济视点)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09: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朱隽 需求与服务发展不合拍 关注天气预报的细心人可能早已发现,如今的天气预报在报告天气状况的同时,也会告诉您当天的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和穿衣指数,让您可以根据这些指数来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但您了解洗车指数、晨练指数、爬山指数吗?听说过啤酒指数、冰淇淋指数吗? 看到这些新奇的气象指数您千万别怀疑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它们已经成为我国气象部门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的一部分。以啤酒指数为例,它是气象部门经过对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分析得出来的,它一方面可以告诉生产企业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啤酒是否会好卖;同时也告诉消费者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是否适于饮用啤酒。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科技服务处处长王海啸博士说,专业气象服务与普通气象服务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突出的是针对性和专用性。据王海啸介绍,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目前服务领域已经渗透到工业、农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筑、旅游、商业、仓储、保险、科技、烟草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电话查询、手机短信订制;企业可以通过向气象部门直接订购的方式获得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一份看似简单的气象报告,能对商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起到参考作用。浙江绍兴市曾有30多家砖瓦生产企业向气象部门预订短期气象特种服务,仅预防一次降雨就可为它们减少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但统计也显示,在我国对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明显滞后于该项服务的发展。今年冬天,某市专业气象台为当地一些单位提供冬令专业气象服务,但是寻求服务的单位只有十多家,与专业气象服务单位当初的预想相去甚远。 服务为何未成气候 王海啸分析说,目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由于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行业部门对于气象部门能够提供何种专业气象服务不太了解,气象部门对于其它行业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服务产品也不清楚,双方信息不畅是供求难以配对的症结所在。 其次,是由于需求与能力的不适应。就是用户的需求能否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因为有时用户提出的要求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讲是无法全部满足的。比如,从目前的预报准确率来讲,要求100%的准确是做不到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如果提出过高的、超越气象部门技术支撑的要求,那将无法被满足。 第三,这种供求关系还受制于需求方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目前,气象部门开展的很多专业气象服务是为各行业企业量身定做的。但是有些企业认为有了传统的天气预报就够了,不愿尝试采用专业的气象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何时才能迎来服务的春天 王海啸说,若想迎来专业气象服务的春天,气象部门应首先加大宣传,让公众和企业都了解这种服务,了解如何使用这种气象服务,从而培育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市场。目前,上海等地涌现出了“气象经纪人”这一新兴职业,就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他们作为气象信息中介,把专业气象服务介绍给需求者,同时把需求者的要求告知气象部门。 接下来,气象部门应该尽量提高服务能力,尽可能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气象部门要研究用户的需求,拿出适销对路的、有特色、个性化的产品。要给用户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越多越好。王海啸打了个比方说,用户需要一个杯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杯子都拿出来让他自己去挑选适合自己的,而是应该在了解他的需求之后为其度身定做一个适合的杯子。 王海啸同时希望各行各业都能来关心气象部门,了解气象服务产品。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也希望需要专业气象服务的用户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需求,尝试着去使用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王海啸最后说,目前在我国专业气象服务还不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眼下也只有气象部门在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元化,将来可以考虑借助社会上有资质的力量来提供这种服务。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05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