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巩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05: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卢中原

  2003年,我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非典疫情等带来的负面冲击,保持了2002年以来快速回升的好势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稳定在8%以上,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这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取得的积极成果,也是市场导向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显著增强的表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

  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显著增强的主要表现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支柱产业高速成长,促进新一轮重工业化。这突出表现在住房、汽车和电子通信等行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2003年,这些方面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拉动支柱产业的生产与投资迅速跟进,相关的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一轮重工业化主要依托于消费结构升级,具有较强的市场内生机制,将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投资主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相当活跃。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其他投资主体。1998年—2001年的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由56.9%下降为5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由10.5%下降为8.1%,而民间投资比重则由32.6%上升到38.4%。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总投资增量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14%降为2003年6月的5%。这说明,全社会投资对扩张性政策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支撑投资快速增长的市场化基础日益稳固。

  市场需求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领域逐步扩大,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加,1—10月同比增长46%,工业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97.7%),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1.1%),初步实现了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沿海地区市场导向的产业聚集效应日趋明显,正在成为经济自主增长的活跃力量。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其突出特点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柱,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提升了当地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吸引海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形成活跃的区域增长带。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仍不够稳固,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和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一方面,存在许多或明或暗的体制和政策壁垒,限制了民间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活动,阻碍了充分竞争,削弱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投资领域政府介入过多,过于依赖行政审批,过于依赖政府信用,缺乏风险约束机制,市场风险往往转化为行政干预下无人负责的更大风险。行政主导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了结构性失衡,有害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组织结构有待完善,一些不合理的放贷行为容易导致经济波动;金融体系不适应农村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领域融资一直困难;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银行的融资压力和风险过于集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效果。

  地方保护仍然严重,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地方保护行为比较普遍,部分地区和行业相当突出。目前,地方保护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大,由产品市场扩大到生产要素市场,不论是资源和产品流出流入,还是企业重组、资本流动和外来劳动力就业,都面临种种地方壁垒。地方保护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比以往越来越隐秘。

  社会信用缺失,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引起的诚信缺失,比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缺失更有害,不仅扰乱市场竞争环境,而且损害经济自主增长的诚信基础。

  国有经济和垄断行业改革任务艰巨。国有大企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大企业,在经营机制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国有经济布局方面,该加强的还未加强,该退出的也未退够,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

  巩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需要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体制条件

  (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并适时适度地加以调整。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把握好调控的时机、方向、力度和重点,对经济内在的周期性扩张趋势因势利导,防止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演化为全局性的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努力做到及时预调,小步有序,灵活微调,少用猛药。既要避免放任自流,也要防止过早出招,反应过度。应当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避免采取“一刀切”、急刹车式的紧缩性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在调节重点上,应当更加关注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结构优化等中长期目标。现在,刺激投资需求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等短期目标的压力有所缓解,而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中长期目标的压力相对突出。有必要适当弱化政府刺激经济总量扩张的力度,强化结构性的政策引导,使政策着力点从短期目标向中长期目标适当倾斜。

  由于消费增长相对缓慢,扩大内需的重点应从投资转向消费,进一步鼓励消费增长。具体思路如下:一是以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增强消费热点的带动效应和扩散效应。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工业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充分发挥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示范作用,大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鼓励居民增加即期消费,逐步扭转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的趋势。三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其内容和方式。首先,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把财政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投资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稳步减少国债发行规模,着重优化国债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增加公共卫生、农村基础教育、贫困地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防止财政投入的效果降低。三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力度。四是统筹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注意充实社保基金,弥补历史欠账。其次,更加充分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搞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和相互配合。基于当前经济尚未过热、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总体格局,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同时注意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加快处理不良资产。

  (二)抓紧进行深层次改革,推进体制创新。经济回升时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时机,应当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的改革、城市和农村的改革、经济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使整个经济形成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在市场需求升温、投资预期趋好时,行政主导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抬头,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剧财政和金融风险。应当按照市场化方向,严格界定政府的投资职能,让民间投资主体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加强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责任,为根治行政主导的重复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体制条件。

  深化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做好总量调节、规划引导、信息服务和规则制定,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币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不断完善间接调节机制,在发展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诸种调节方式之间加强协调,实现有效配合。宏观调控部门应当进一步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和行政审批,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要进一步放给市场,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事务的谋划和指导,实现各个方面工作的统筹协调。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元化的现代金融组织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体系的竞争性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发展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进程,扩大直接融资,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健全中央银行体制,扩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逐步改进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提高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信贷的有效性。

  加快农村经济改革。着力推进城镇化、市场化和工业化,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扩大当前农村需求,更要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中长期基础。在农村外部,加强国家财政和金融等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打破城乡分割,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公平环境,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在农村内部,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把农村税费改革同县乡机构改革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当把解决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并存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财产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把增加财政投入和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协调起来,建立各类社会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06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
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一生物系女生第一次见男友脱裤子,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