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度关注)人才,我们重新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7日05:12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如何培养、吸引和使用好各级各类人才,是党在新世纪面临的新的考验。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

  置身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意义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会议所表达的新思路、新观念也有了更深的领会。

  思路之变: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一个引人瞩目的看点,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党管人才”的原则。

  党管人才原则来自于党管干部原则。管好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管好干部手中的权力,“管”的重心在“管干部、建队伍”。

  党管人才原则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可见,“党管人才”的重心在“造氛围、创条件、聚人才”。

  党管人才决不是要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要党委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不是要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使人才失去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说,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党管人才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延伸。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团结、鼓励和调动一切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必须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来统揽干部和人才工作,大力加强人才的集聚和开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统一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观念之变: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过去,我们对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种界定人才的做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弊端也不少。许多单位用人时,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苛求身份和资历,致使不少有识有才之士因为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这几道门槛,被摒弃在人才大军之外。与此同时,社会急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却凤毛麟角,出现紧缺。从整个人才事业格局看,现有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都严重制约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专家观点(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省编办主任张耀文):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我们应该放宽视野,开阔思路,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相对性特点。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由这一新的人才内涵所决定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科学的人才观与传统人才观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按照这种观念,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这将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人释放潜在才能,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争成才,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人才为本必须观念先行。如果我们固守旧的条条框框,就难以发现大批的潜在人才,就会使大量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不了其巨大能量;同时,现有的人才也会因故步自封而难以大有作为,这就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效率,最终会使我们失去国际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强国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必将使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新的突破,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体制之变:打破发展的体制瓶颈

  营造英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必须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我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性因素逐步破除。这主要表现在:

  ———分配和激励机制不断创新专家观点(省人事厅副厅长孙永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只有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才能使人才价值得以实现,从而留住人才,人尽其才。要在改革完善工资薪酬制度的同时,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选人用人机制逐步改革专家观点(省人事厅副厅长赵勇):建立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是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前提。要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实行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为重点,大力扶持能够整合生产要素、利用社会资源和聚集各类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事业单位要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加快消除人才市场发展体制性障碍专家观点(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张扬):

  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前提。人才工作决定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消除人才市场发展体制性障碍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人才工作决定指出,要“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

  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指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影响人才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逐步得到消除,但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某些传统的管理制度仍在发挥作用,新的市场管理运作方式也没有规范,导致人才市场发展的渠道不够畅通。

  当前,要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深化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人才评价工作将有重大突破专家观点(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马维嘉):

  人才工作决定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这将是人才评价工作的重大突破。人才评价是做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评价工作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有望逐步改变。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重在确立科学分类的标准、改革评价方式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手段。首先要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出分类分层的人才评价办法。

  其次,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以评审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方法,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以聘代评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并发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作用,增加透明度和群众监督作用,确立相互有所区别的评价主体和各有侧重的评价方法。

  再次,要坚持把我国的考核方法与国外人才测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着重在研究定型和成熟运用各种现代测评技术方法上下功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人才特点的测评方法体系。本报记者王根喜通讯员 张荣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报名优惠:注册会计 英语口语 在职硕士、职称英语 少儿英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
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一生物系女生第一次见男友脱裤子,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