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助学计划 改变贫困的政府举措巴西穷孩子上学能拿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9日15:42 环球时报 |
本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张川杜 13岁的巴西少年安达拉第过去经常逃课,到附近渔港内的小渔船上打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多的时候每月能挣20雷亚尔(1美元约合3雷亚尔),他挣的这点钱可帮一贫如洗的家里买些米和面。今年,安达拉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可以领取一笔政府发放的助学金,但条件是他必须上学,不能缺课。安达拉第说:“我再也不能逃课了,只要再逃一天课,我妈妈就拿不到这笔钱。” 安达拉第是巴西总统卢拉推行的一项“助学金计划”的受益者。穷孩子出身的卢拉去年上台执政后,立即对卡多佐政府时期的“助学金计划”进行大幅扩充,不仅提高了津贴标准,还扩大了发放范围。预计到2006年,助学津贴将涵盖巴西1140万个家庭,受惠人口超过4500万,占巴西总人口的1/4,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助学金计划”。 据报道,巴西现在的“助学金计划”规定,人均月收入在90雷亚尔以下的家庭,每个6至15岁的在校学生每月能领取15雷亚尔的助学金,一个家庭最多可有3个学生获得资助,共45雷亚尔。15雷亚尔在首都巴西利亚能买到约11公斤大米,在贫困地区,则勉强可维持一个学生上学的费用。 贫富悬殊一直是巴西社会的一大痼疾,由于贫穷,巴西有成千上万学龄儿童失学。据统计,巴西全国有1600万左右文盲,约占总人口的15%,这些人都是儿童时期的失学、辍学者。高比例的文盲严重阻碍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存的流浪、童工、偷窃、抢劫和卖淫等诸多社会丑陋现象与此不无关系。 巴西政府曾采用过多种办法资助困难学生,防止学生辍学,但因为家长常常把国家给学生的补贴挪作他用,并没能解决学生辍学的问题。最后巴西教育部门想出了新招,设立国家“助学金计划”,该计划对一个贫困家庭的资助,不是根据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而是有几个在校的学生,保证了“助学金”的专款用于教育。 去年,巴西“助学金计划”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国总共有820多万学生得到了“助学金计划”的资助,使大部分学龄儿童上了学,辍学的复了学。据巴西统计局的资料,“助学金计划”实施以来,来自边远地区在大中城市滞留、流浪、乞讨的儿童数量明显减少,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都有所好转。 巴西的这项“助学金计划”受到穷人的欢迎。现在,多数穷孩子仍旧打工,但都在放学前后打。许多家长坚持子女上学,倒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是为了每个月拿到这笔助学金。12岁的埃列泽尔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失业,仅靠打零工过日子,没有固定收入。他每天到建筑工地去当童工,搬砖头、砸石块,全是大人干的繁重体力劳动,以挣钱补贴家用。在“助学金计划”的资助下,他上学的愿望实现了。他每天上午打工,下午和晚上上学。他说,虽然很疲惫,但有了书读,心里挺高兴。当然,也有孩子有不同的看法,11岁的波特拉说:“每天都得上学,真痛苦。要不是为了那笔钱,我会到街上闲逛,绝不去上学。”但人们相信,他长大之后就会明白政府的苦心。 一位教育专家说:“该计划诱使贫民家庭投资子女的未来,大约10年后,我们就会看到它给巴西社会带来的改变。” 《环球时报》〔20040107 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