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经贸合作阔步前进(出访归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组 在往返苏丹的民航班机上,随处可见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大多是在苏丹油田、水坝、路桥、房地产等领域工作的中国工人,以及活跃在苏丹的中国商人。人们由此不难看出,中苏两国经济合作密切之一斑。 中苏经济合作起步较早。早在1962年,两国就签订了政府间经济与贸易合作协议,在其后几十年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真挚朋友,无私地向苏丹伸出了援助之手。如今苏丹的友谊厅、尼罗河大桥等工程,都是中国援助建造的。1981年中苏开始了互利合作,两国的经济交往步入新的阶段。然而,中苏经济合作真正跨入快车道,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继1993年双方签订新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后,两国又于1997年5月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无疑为亚非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5年,中苏石油合作拉开了序幕。为促进石油等能源合作的顺利发展,苏丹能源矿产部部长奥德·艾哈迈德·贾兹博士像一个不辞辛劳的使者穿梭于中国和苏丹之间,前后访问过中国多少次,就连他自己一时都记不清楚。从贾兹如数家珍般的介绍中得知,1997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马来西亚等有关合作伙伴一起同苏丹政府签订了产品分成与管道协议,组建了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军苏丹的石油领域。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发挖、勘探、钻井到出油、炼油的全部过程。油田可采储量大幅增长,2002年新增原油地质储量4.9亿桶,可采储量1.71亿桶,储量置换率达到185%。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还铺设了从油田至苏丹港的石油运输管道,管道全长1506公里,管径为28英寸,年输油能力达1250万吨。 从1999年底油田竣工至今,中苏石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双方合作兴建的喀土穆炼油厂于2000年5月竣工投产,苏丹聚丙烯工程于2002年1月投产成功。这些标志着两国在油气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负责接待的苏丹能源矿产部安排记者组搭乘油田职工专用飞机和直升机到位于南部的黑格里等油田参观,但见那里的油田开采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大尼罗公司是多国合资公司,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国家,大家合作愉快,气氛融洽。石油区的效益很好,现年产1400万吨,中方目前已收回全部投资,苏方也获得10多亿美元收益。公司还在当地开办免费医院、修公路、打水井,为当地人民谋福利。6号油区是中石油独资运作,完全采用国际规范模式,专业化分工,依程序办事,效率较高。目前,油区中央处理站已建成一年,建生产井23口,形成日产1.2万桶的能力,2004年初即可进入投资回收期。 其实,中苏双方的经济来往何止限于石油领域。统计表明,两国在地质勘探、建筑、路桥、农业、纺织、医疗和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合作。2002年1月,由哈尔滨电站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的苏丹吉利联合循环电站正式开工。除了承包项目的工人,在苏丹的中国商人数量也越来越多。临到苏丹前,苏丹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阿里·邦多格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到苏丹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每天的签证量成倍地增加。显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商人。起先,中国商人主要经营服装和日杂百货等,规模也较小,现在他们的业务范围大大地扩展了,许多民营企业进入苏丹,有从事房地产的,有办农场的,有开餐馆的,有制作纯净水的,真是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可以说,活跃在苏丹的众多中国人,为沟通两国的贸易往来架起了一座桥梁。 苏丹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劳动力不足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富余,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合作的潜力很大。苏丹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合作,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苏丹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尤其是,中国在苏丹的投资得到了苏丹高层领导人的赞赏,包括总统和执政党总书记在内的领导人都认为,中国的投资没有政治私利的驱动,是最值得信赖的。可以说,中苏两国的经济合作已步入健康发展的阶段,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合作在新的一年里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12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