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有资产异常“冬眠”现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4日04:25 红网 |
据1月10日新华网安徽频道报道,安徽省按照“先分离、后兼并,先分流、后重组,先破产、后收购”的原则,用5年的时间对70户重要骨干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170亿元。 原有困难企业通过关停并转,由“死”变“活”,应该值得庆贺。但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国有企业怎样由“活”变“死”?据我深入观察,问题就在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由“活”变“死”的“冬眠”“休克”期内,国有资产就悄悄流失了。 1月5日《工人日报》由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披露的信息,在国企改革中,特别是大规模的国企重组中,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2002年,国有资产损失高达72.3亿元。现在全国的一些县级城市有的是将国有企业全部卖光了,不仅没有国有企业,而且没有经营性的国有资本;地市一级中60%~83%国有企业被卖掉了。 其实,重组期间的国有资产显性损失,很大部分发生在改革前“冬眠”“休克”期内隐性损失。以付出巨额损失得来的“盘活”,“偷着乐”的是国企干部中"一夜暴富"的改革新受益阶层。 国有企业由“活”变“死”的“冬眠”、“休克”期,大致由这样几种表现形态:一是经营收入增长与利润增幅不同比,多年公关费用开拓的销售渠道虽然保持了经营收入的合理增幅,但具有经营自主权的低价销售藏利于未来的合作伙伴,使企业处于“零利润”上下波动,甚至形成巨额亏损;二是技改投入与产出不同比,花巨资投入的技改项目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成为日后效益增长点的“储存项目”、“花瓶项目”;三是债权与债务总量不同比,一般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都拥有较大数额的“坏死帐”,其中不乏串通性的有偿还能力的经营者恶意欠债;四是改革的务虚与务实不同比,光打雷,不下雨,最为突出的是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如同大象的屁股难以推动。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破产前的由“活”变“死”的“冬眠”、“休克”现象,带有人为操作的痕迹和嫌疑。 “冬眠”、“休克”期间的人为操作,为改革新受益阶层预留了唾手可得的“一桶金”,形成了“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前提条件。加之改革重组中产权交易行为不透明、不公开,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没有法律保障。不少单位指定在原有领导层转让,还设置了主观臆断的领导层“激励股”,使“盘活”的资产一夜之间落入改革新受益阶层之手。事实上,所谓国有资产盘活,是以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为代价。 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冬眠”、“休克”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之后,“立竿见影”的“复活”了。销售利润率比例激增,技改项目顷刻投入市场见效,原有的“坏死帐”复活回收,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配改革力度远远超出员工的接受程度。这是为什么?结论显而易见,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冬眠”、“休克”期,是企图钻改革空子的人人为操作的结果。 我以为,防止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中的资产流失,要从源头抓起,要关口前移,对长期处于“冬眠”、“休克”期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收购之前对其主客观因素作深入调查和甄别,发现人为造成的“冬眠”、“休克”应严肃查处。特别在不同企业性质之间、原有企业领导层之间的国有资产之间的兼并、重组、收购要慎之又慎,警惕少数人用不法预谋手段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改革家”。国有企业改革不应归为“一卖了之”华山一条路。对于一面是改革重组中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流失,一面还在自我陶醉所谓盘活了多少国有资产的领导者,应视为失职和渎职行为。(稿源:红网)(作者:孙金栋)(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