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孙遗址:盖过河姆渡?(特别报道)(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02:52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记者 顾春 跨湖桥文化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文化的独特性,与河姆渡文化等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些浙江人的先祖从哪里来?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均成为难解之谜 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类型相似 1月10日,记者赶到位于浙江萧山的下孙考古挖掘现场时已近中午。当日全省大雨。萧山郊外这个叫“窑里坞”的地方十分难找,出租车司机也迷了路,最后停在附近的一个公交站台。眼看大雨一阵紧似一阵,最后,记者在一幢简陋的民居门前找到浙江省考古所、萧山博物馆联合考古队队长蒋乐平。 考古队这些天就住在这幢租来的民居。蒋乐平遗憾地说,今天是发掘工作最后一天,鉴于天气状况,所有遗址都已回填,去现场的道路满是泥泞,穿高筒套靴都走不过去———他推开二楼的窗户,对面一片白茫茫的湘湖当中,有一块突起的土地,上面依稀的杂草黄土,都被大雨覆盖得模糊不清。 打开电脑,看看考古队这些天的收获。挖出的文物都被拍照留存,记者看到了骨针、线轮、陶片等二三十张照片。古人的生活轨迹,8000年后得以重现。 骨针长约4厘米,尾部有一个孔,是织网的工具;线轮扁圆形,边框上有一道槽凹下去———是用来绕线的。古人的这些工具,精细程度出乎意料。这次发掘下孙遗址的意义也就在此了。蒋乐平解释说,遗址被冠以“文化”之名,大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间、范围和人类活动,二是在不同的分布点中有特征相同的器物。2001年萧山发掘了跨湖桥遗址后,在这一遗址附近发现下孙遗址,本次发掘证明两个遗址类型相同,这说明跨湖桥遗址可以被称为“跨湖桥文化”,比河姆渡文化早了1000年。 河姆渡太幸运了 记者提出心中的疑问,跨湖桥文化比河姆渡文化更早,把浙江文明向前整整推进了1000年,但为什么当年河姆渡的发掘会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而跨湖桥文化相比之下冷清了许多? 蒋乐平回答,那是因为河姆渡太幸运了。 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和跨湖桥遗址几乎同时被发现,但发现跨湖桥遗址的信息没有被有关单位重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则得知了河姆渡遗址的信息,共同进行了发掘。河姆渡的出土,在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原因是在此前的传统的观念中,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一直没有文明遗址被发掘,被认为在古代是一块“荒蛮之地”。河姆渡一下子把长江流域的人类文明史推到了7000年前,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也同样存在灿烂文明。这个发现在当时难以想象,而且河姆渡大量稻作遗存的出土,证明我国是世界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大量完整的保存,为研究文明史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而被忽略过去的跨湖桥遗址,则静静地等了近20年。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当年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得知信息的是跨湖桥遗址,那么,为世界所知道的名字,将是跨湖桥文化。就这一意义来说,河姆渡的确太幸运了。 在河姆渡遗址后,长江流域如中游的湖南等地都发现了更早的遗址,所以现在的跨湖桥,纵然将浙江文明前推了1000年,也不再是世人瞩目的焦点。 下孙到底从哪里来 下孙遗址的发掘有其独特意义。 下孙遗址代表的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新发现,提出了很多原来并未被认识的课题。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它从哪里来?它又去了哪里? 这次发掘显示,当年下孙人曾经遭遇过一次严重大旱,最后是一场大规模海侵,使得跨湖桥文化创造者迁徙别处。遗址表层的沙层中,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碎末和陶片、石器等。这说明下孙遗址废弃不久,便发生了海平面上升,遗址被淹没。 湘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不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轮等,都说明了跨湖桥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其中出土的陶器,甚至比晚了1000年的河姆渡更为先进。它所在的?羯较婧厍牒幽范晌幕挥邪倮镏#酱ξ幕挥写泄叵担獬隽嗽卸远涎睾5厍率魇贝拿鞯睦硇云诖? 蒋乐平开始以为,早1000年,两地文化应该有“直系关系”,因为此前发现的河姆渡、良渚、马家浜、崧泽等文化之间都有诸多共同点,有明显相似和传承关系。但发掘后才发现这个跨湖桥文化出现有些“突然”,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去了哪里。跨湖桥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先祖的假设并不成立。这些浙江人的先祖去了何处?成了一个谜。这个新文化不能容纳到原有框架中。这打破了原有的线形思考,足见早期浙江文明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下孙,真的让浙江文明早了1000年。它还透出隐约的信息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秘密,将是一个难以预测的话题。 浙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除了跨湖桥文化外目前已有5个: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1973年夏天,河姆渡村农民在修建排涝站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一已有7000余年历史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南湖乡天带桥村。1959年3月,当地群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发现。经考证,这些文物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在其后的桐乡罗家角遗址等地的考古发掘,又把马家浜文化的上限推至距今7000多年。 崧泽文化 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地处青浦区内的崧泽文化遗址。经过50余年的多次考古发掘,崧泽文化遗址的历史遗存面貌逐渐清晰,受到国内外考古、历史等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浙江省的崧泽文化以嘉兴和海盐仙坛庙遗址为代表。 良渚文化 自从1936年杭州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发掘了新石器时期的良渚遗址后,6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发现了1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大约在4000年到5000多年之间。 《华东新闻》 (2004年01月16日 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