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在内部“跳槽”(企业做法)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06: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张军咏 刘秀元 对人才的流动和流失,济南钢铁集团有着独到的见解:人才只有在内部得到合理的流动,才能避免和减少向外部的流失;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合适位置,不断增值。 从1999年开始,济钢就建立了内部人才市场,引导和鼓励人才的有序流动。缺员岗位一般都通过内部人才市场面向集团公司公开招聘,人才资源首先在集团各二级单位间实现了共享;专业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岗位,经有关部门同意后进行交流调整;研究生、高级职称人员可不受限制,自主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5年来,济钢内部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达到902人次;5年来,共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609名,流出专业技术人员92名,流入与流出比为7∶1。 要让人才安于在内部流动,关键在于内部要足够吸引人。坚持用市场经济手段优化配置专业技术人才,是济钢经营人才的重要内容。 事业留人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十分重要。济钢每年编制完科技攻关计划后,都要在集团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面向所有科技人员公布。同时,向科技人员广泛征集科技创新项目。 坚持用招标的方式确定科技项目攻关。企业内所有科技人员都可参与竞标,打破身份、学历、资历界限,谁有本事谁投标。2000年以来,通过公开竞标,有120个项目在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中选择了课题组长,有102个项目在高校、科研院所选择了承担单位。竞标课题占整个科技攻关项目的50%左右。 坚持按市场原则建立分配制度。探索形成了以岗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即由单位工资基数乘以个人岗位系数确定工资,单位工资基数可根据单位经济效益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上下浮动。目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年基本工资收入比职工平均收入高出5280元。 济钢还特别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从1998年开始,给时间、给学费,每年选送优秀业务骨干报考研究生。目前,已送培博士生25人、硕士生227人,研究生进修班90人。为此,他们已投入2000多万元。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19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