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川异源 皆归于海(归国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2日07: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亚勤

  编者按:2004年初中国IT界最关注的人事变动,是年轻的张亚勤博士调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一职,前往美国西雅图的微软公司总部担任公司副总裁。离京前夕,张亚勤应邀为我们周刊写下了这篇文章。

  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二个基础研究机构,目前已拥有170多位全球优秀的研究人员,在海外炎黄子孙中间极具吸引力。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成为了国内青年学者、大学生直接与国际最优秀的研究机构直接沟通的平台。

  亚勤的“百川异源皆归于海”一文,主要谈及人才培养的问题。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亚勤自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重视人才培养的产物。新的一年,国家将人才培养置于了更高的地位,相信会给广大读者带来不少启示。

  我曾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同一个观点,中国决不缺乏对于“技术原创”而言至关重要的智力能源,只是在应用能源的机制方面有待于革新。关于这个观点,还有一个推论,那就是:我们固然应当注重培养人才、发掘人才、招揽人才,但我们更应该探寻出一种使人才价值得以完全发挥的文化模式。

  所幸的是,在北京的这些年,我亲身体验了政府对于智力能源的重视,在与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的各位领导沟通交流时,他们所流露出的“求才若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正是由于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强调人才之于科技兴国的重要意义,才会吸引那么多海外学成的英才回归创业。

  《淮南子·记论训》用“百川异源险归于海”来形容众人为同一目标而努力的情形,而根据我的观察,无论是归国学者、本土精英还是仍居留海外的人才,大家都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感觉欣悦,也都愿为加速这种进步而稍尽绵力。或许这也是“百川归海”的一种形象诠释吧!

  微软亚洲研究院中有不少盛名卓著于全球学界的专家学者,像沈向阳、张宏江、许峰雄。他们有的少年学成于内地,有的久已名噪台湾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些人都是最出类拔萃的,他们当然可以选择留在海外追寻梦想,可他们选择了回中国。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其它高科技企业中,我所认识的很多归国人才都有着类似的想法———尽管从编制看来,我们这些华人学者是在外国公司工作,是各自所在企业的一分子,但除了为公司尽责之外,我们还对脚下的这片热土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这里除了公司同事和朋友之外,还有我们的父母亲族、师长学友,还有我们儿时的记忆。这种特殊感情与生俱来,并且时时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抉择———无论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先生,还是我自己,无论我们在中国北京,还是在美国西雅图,都对中国的每一次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想,微软亚洲研究院所特有的人才机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前令人兴奋的进步速度为“人尽其才”提供了最丰富的可能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到美国、到欧洲、到日本研习学业、开启个人事业征程曾是许多中国大学生的梦想,然而近几年来,这种“优秀人才外流”的势头似已大大减缓———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便已吸引了一批最聪明的中国学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其所专精的学术领域的佼佼者。

  至于那些留在海外发展的华人科技精英,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心系祖国,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为中国的发展竭尽一己之力。

  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然而如何“吸引”细流汇聚却大有学问———能否提供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机遇和机制至关重要。

  有一次我和研究院网络多媒体组负责人马维英博士(他曾是台湾省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之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读电气和计算机工程)闲聊,他说起了自己回国的因由:一方面是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贡献”,一方面也希望“创造并见证中国大踏步前进的历史”———因为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随之而来的机遇也是层出不穷,“错过的话未免可惜”。

  “百川归海”也可用以形容先进的智力资源管理机制所发挥出的“人才黑洞”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是采取措施吸引容留第一流的人才,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空间,保护和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创造,使智慧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其次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寻找或创造一种快速发展的机制,使这些人才的潜质得以完全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管理方式、富于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将在人才个体、人才与人才之间产生一系列正面的连锁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为公司创造能量。

  其三是在我们对IT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时,了解到企业在准确度和风险度之间不可能完全精确———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我们的选择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

  其四是要求企业建构开放的环境,并与中国及国际范围内的学术界同仁分享技术成果。

  最后是1+1≥3。确保企业的内外合作能够带来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1979年,邓小平领导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其后的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学子怀抱“科技报国”的理念,到西方发达国家“取经”。到目前为止,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留学生曾经在(或正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到了祖国,并开始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个人预计:今后,选择回国工作的海外学人仍将与年俱增,而整体规模日渐庞大的智力资源终会为“中国创造”提供最宝贵的动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1月22日 第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