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5日09:58 大江网-江西日报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省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推动民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改革放权,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扩张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张民营经济总量,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一是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民营企业以购买、租赁、参股控股、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这样不仅使民营资本迅速实现资本与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可推动国有企业的产权置换,带动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双赢”目标。二是铲除门槛,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解放思想,放权让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如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某些项目提供给民间投资者,不但可以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完全依赖政府财力,因投入不足而制约发展的问题,也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三是激活民资,大力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应积极引导群众的消费和投资观念,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上来,革除“小富即安”的意识,树立“富而思进”的企业家思想,引导消费投资转变为生产投资。

  扶大做强,增强民营经济市场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就会兴起一个产业,带活一方经济。应完善政策措施,落实扶持计划,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大户,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广大中、小户发展。二是组建集团公司。组建集团公司,以规模经营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三是成立行业协会。一个行业协会实际就是一个产业群,可以搞活当地农副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适时成立行业协会,就能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系,共闯市场,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

  创新思路,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培植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增强园区对民营经济的吸纳力。近年来,许多地方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园区办工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提升工业园区建设水平,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强力支撑。要完善优惠政策与服务措施,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民营经济的集聚区。二是坚定不移地招商引资,发挥大项目对民营经济的带动力。当前,一些地方的民营企业在前期投资后,没有持续的投资能力,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再发展。主攻招商引资,靠大联大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大势所趋。三是积极实施产业对接,加快民营企业承接“长珠闽”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我省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抓新一轮结构调整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并利用好经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找准区域分工的产业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全方位承接沿海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过程中,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优化环境,增强环境对民营经济的作用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优化政务环境。要坚持一视同仁,在土地征用、融资抵押、税收征管、职称评定、出国审批、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等方面,应使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破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

  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要继续清理和废止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和文件;继续改革和简化各类行政审批程序,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金融、人事、劳动、培训、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二是改善信用环境。要坚决兑现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坚决兑现部门公开承诺,要解决好招商引资重前期招商、轻后期服务,重前期承诺、轻后期落实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成立企业信用担保贷款中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注重对全民进行诚实守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信用氛围,打造诚信社会。三是健全市场环境。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克服对民营经济的偏见,解除在融资、参与工程竞争投标、获得土地使用许可、出国(境)商务考察等方面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杨振辉 大江网-江西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