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也谈时评的“声音”之喜与“圈子”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7日02:00 人民网

  网友:周义兴

  读了贵网(1月14日观点频道)网文“时评的特征与形态”一文,在深有同感之时,也引发了自已对现时时评的一些“另类”想法,所以想借机说出来,也算是与众网友共勉,或者说是凑个“热闹”吧。

  多年来,笔者与几个朋友由于都着有共同的评论写作爱好,所以也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切磋写作技巧,期间当然也会时时谈点对当前时评的一些看法。由于我们几个都是非职业的评论人,所以身在职业时评界之外,从利益的角度看也许有点“超脱”,但也可能有“落空”的短处,但笔者仍想本着对时评的关心,决定还是好话坏话一起说出来,权作是抛砖引玉吧。

  先说时评的“声音”之喜,时评的内容毫无疑问应是表达公众的民主诉求,所以从本质上讲,只有当时评具备了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符合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时评才是可喜的。令人高兴的是,一段时间来,时评之所以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一方面固然是反映了公众的时代诉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评作为一种公众“声音”的形式,确也在想当程度上说出了公众的心声。且远的不说,刚结束的,有众多传统媒体与网站参与的首次时评评比,事实上也吸引了不少社会公众的参与,特别是其中何兵先生《公正,即使天塌下来》及老石先生《上访何时成了“罪状”》(大意如此)等一些时评,不仅表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且也在时评界,在社会公众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时评文章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时评发展的应有趋势及方向,同时也扩大了时评本身的社会影响。

  再说时评的“圈子”之忧,其实只要是关心当前时评的读者,稍加留心就可发现目前的时评也同时有一个叫人担心的“特征”,即日益严重的时评作者“圈子”化倾向。明确的说就是时评的专家化与专业化,一些专家与专业作者,固定的在一些媒体的时评版面作文,甚至于同一篇时评在天南地北的各种媒体出现,虽不能说是多大的缺点,但如对此没有适当的把握,就很可能使一些媒体的时评落入专家化专业业化的陷阱,同时也可能会使一些时评事实上成了一些人“专业”阵地,而不再能代表社会公众的“声音”。对此,至少可以保守的说,这是一种时评潜在的危险。

  当然,笔者在此并无意要否定专家对时评的参与,且事实上正象笔者在上述所说的那样,专家的知识结构,独到的眼光,都会使其的时评有别人不能代替之处,且其“声音”在时评界也确有领时评风气之先的作用,这些都不可否认,也是有目共睹的。而笔者真想说的是,即使是专家及一些专业作者,因其也是社会阶层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已的利益诉求,所以从层面上看,由于专家及专业作者的利益不会也不可能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重合”,而时评作为一种反映公众的“声音”的文体,就必须具有公众性,而不能只是专家及专业作者的“声音”。

  所以笔者觉得,我们在看到时评喜人一面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时评已经显露的不足一面,并要及时的予以注意与克服。因为从时评本身看,时评需要专家,也更需要社会公众,只有绝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参与及认可才是时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所以也可说,专家在时评界不该总是“教育家”,有时也要受到其他一般公众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而对时评来说,如果在二者关系上把握失当,那时评也许就有危险。要警惕!

  相关文章:来源:人民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