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06: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何勇

  大年三十,罕见的大雪飘洒在胶东大地。刚刚搬进烟台市锦绣新城廉租房的烟台渔业公司船厂下岗职工杨源君和妻子王月玲,站在阳台上俯瞰洁白人间,感慨万千。

  杨源君夫妇1996年双双下岗,后来他们的双胞胎儿子杨文、杨武分别考上北京化工大学和烟台教育学院。这几年最让杨源君焦心的是住房。多少年来,一家四口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简易矮房里,没有水,没厕所。一到寒暑假,孩子甚至要到亲戚家借住。2003年10月,杨源君获悉政府要向住房困难的市民分配廉租房,他试着报了名。没想到年底真分了一套使用面积50平方米的住房,水、电、暖齐全,一个月房租才30元。

  2002年以来,烟台市像杨源君这样住上政府廉租房的,已有227户。为此,烟台市政府投入了2000万元。逐步为无房的困难群众建设廉租住房,是烟台市实施社会救助补充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项对困难群众倾注无限感情的制度

  烟台市社会救助补充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当地民政部门为主导,建立社会化大额救助基金,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对困难群众多方面的补充救助,进而形成救助困难群众的系统工程。

  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天灾人祸、老弱病残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的救助能力有限,而烟台市的社会救助补充制度,是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据烟台民政部门调查,目前烟台90%以上的困难家庭是由于天灾人祸、老弱病残所致。这些家庭的子女上学、大病、住房等情况,现行的救助手段无法解决。在一次会议上,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动情地说:“我们对困难群众的感情,不能仅仅停留在每年春节前,送一袋面粉,两百元钱。要用一种制度把这种感情长久地保持下去,让每个家庭有房住、有饭吃、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从2002年开始,烟台开始整合政府与社会救助力量,建立困难群众救助基金,通过全社会的“爱心捐助”、政府廉租住房专项建设资金、财政专项拨款等几个渠道,初步解决了救助基金的资金来源。

  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2002年起,烟台市全面开展联系帮扶困难家庭活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党员干部、职工市民,在自觉自愿基础上,与困难群众家庭建立一种亲戚般的、长期稳定的帮扶关系。目前,烟台市共有7356个单位、29万人与17677户困难家庭建立了帮扶关系。

  这种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各个层面对困难群众的救助,不仅聚集起一笔可观的救助财富,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聚集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3年,烟台市总共捐款7462万元,全市人均11元钱。2万余名困难学生,37400户困难家庭得到救助。目前,在烟台已初步形成了安老、扶幼、济危、助困的社会风尚。

  为保证每一个困难群众、每一个困难家庭得到救助,从2003年开始,烟台市在全面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档案的基础上,以民政部门为主体,在社会救助补充制度组织工作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建立街道和居委会的救助组织网络,随时了解身边每一个困难群众的状况,使每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形象工程应该树在群众心中”

  社会救助补充制度的实施,深得烟台广大市民的拥护,许多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困难群众也对党和政府暂时的困难给予理解和体谅。2003年下半年,原先的救助对象张希玉说服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参加了工作。经济困难缓解后,她立刻向居委会提出申请,要求退出“低保”和困难救助,让政府用这笔钱去帮助更困难的家庭。

  焉荣竹谈及这方面工作时说:“政府不仅要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要为每一个家庭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曾有人遗憾烟台市缺少一个标志性建筑、没有形象工程。我说救助制度就是我们建立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工程’。工程是否合格,就要看群众是否满意!”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29日 第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