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以贵阳市为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10:31 贵州日报 |
贵阳市农业人口179.25万,占全市人口的53.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5年低于6%,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市委2003年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确保增长6%以上,力争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到农村创业。近几年来,贵阳市许多民营企业纷纷投资农业产业,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在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贵阳市委、市政府1999年明确提出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来,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村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中摆脱出来,一批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之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批技术含量高、规模大、工厂化生产的种植、养殖、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特别是一市三县划归贵阳后,发展势头强劲。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有规模以上(即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食品加工业有71个,食品制造业16个,医药业28个;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41家,实现增加值4亿元、现价总产值20亿元。 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大都形成“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合同农业、订单农业成为普遍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显得更为成熟,实现了分散生产,统一加工,集中销售,产、供、销一条龙;将农户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种养适销对路的产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市场的形成,同时实现科技进农村、农产品进市场;公司对农户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使农民无风险地获取利润,实现订单农业的良性运作,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修文县以“公司+农户”方式创办药材基地,六屯乡都堡村大塘组半夏药材基地种植面积达200亩,涉及农户43户172人,占全组总农户一半以上。乌当区百宜乡已建成8000平方米的天府有性繁殖育种大棚,每年可为10万平方米种植基地提供3万公斤优质天麻种,把中药材种植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贵阳制药业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例。 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为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1997至2001年用于农产品采购资金就达3.5亿元,累计消化106万亩耕地的农作物;2002年所需生产原料菜油1万多吨,计800多万元;黄豆3700吨,计3100多万元;辣椒4500吨,计5500多万元。仅“豆豉辣椒”一种产品,每年即消化5000多亩地生产的辣椒、6万亩地生产的油菜和1万亩地生产的黄豆。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老干妈公司还走出去兴办原材料种植基地,目前已在开阳、遵义建设23万亩油菜、辣椒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椒农”模式,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力度帮助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贵阳现有100多家制药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40万亩药材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不久,仅种植天麻一项就可使大批农户致富。 但是,应该看到,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融资难,扶持性政策相对滞后,运行机制、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农业,首先要从融资上给予大力扶持。推进金融改革,拓宽投资农业产业化的融资渠道。建议信贷部门改革信贷体制,简化信贷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时效。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财政匹配资金采取“一步到位”的政策优惠,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其次,从政策上给予鼓励支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制定有关税收、贷款用地等具体扶持政策,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农业,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促使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第三,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布局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规划,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和档次,引导龙头企业进入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形成聚集效应及特色产业优势。第四,转变观念,立足服务。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到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为投资农业的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培训等服务。第五,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要按照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农户、公司、经营三者的关系,真正结成共荣共损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理确定利润分配,使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执笔:徐小晴) 作者: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