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味变淡是传统文化的丧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1日11:16 红网

  《人民网》网友刘宝庆感叹《年味变淡是社会的进步》(01月29日),“喜度春节,有些人却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这是传统的过年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面对“淡年”,我们不能一概‘全盘否定’。“春节的淡化也是社会的进步,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说明了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我也感觉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但并不以为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相反,我倒觉得年味变淡是传统文化的丧失。下面就从一则新闻谈起:

  一、因传统的丧失而带来的“败俗”

  据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北京繁华的西单,在春节期间一个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的雕塑作品刚刚被拆除。“败俗”雕塑的几位创意者将200只两米多高的金色木筷和碗盘做成雕塑,每个碗盘设计成时钟形状,以此方式祝福人们新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但这一行为却遭到了民俗学家的严厉批评,在古代“表”就是“钟”,“送钟”与“送终”是谐音,在民间这是一种诅咒,是送礼的一大禁忌。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拆除了这个雕塑。民间文化学者发出的声音如此奏效,令很多人感到非同寻常。

  以上新闻即是因传统的丧失而带来的无知;因无知而导致传统的丧失;因传统的丧失而带来的“败俗”。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保持或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呢?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深深苦恼中华文化的载体古文最难教,问题不在老师,是学生最不愿学古文。作为集仁爱礼仪忠恕和乐大成的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春节,当今的人们又有几人能知其所以然?

  二、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说出这句话可能会被许多人笑,但真正能回答出的可能并不是太多。特别是城市中人。据资料记载,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随着历法的进步,演变为四季轮回的周期。过年就处在新旧年交接的节点上。新旧时间更替的过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严肃到喜悦的过程。年前担心旧的不去,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驱赶,并设定了许多禁忌,小心防备。防备的主要方式就是家族的老小团聚,用集体的力量,抗拒威胁。爆竹、火、红色门联等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年后则是庆祝新生,互相祝贺。由此看来,没有了那充满喜庆与驱邪的文化功能的鞭炮声,春节还有多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鞭炮容易伤人、引火为由来禁止放鞭炮,而不是想法趋利避害去引导,这种做法已丧失了传统文化中的本来意义。交通事故、矿难事故、以及其他易引发火灾的事故比鞭炮烟火造成的损伤要多得多,为何不禁?难道维系传统文化的习俗就如此可怕吗?今年全国各地燃放烟花爆竹又死灰复燃,禁而不止不很能说明传统的力量吗?

  我更不明白的是,随着中国一天天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蕴涵着5000年的中华文化春节,正向世界性节日迈进,聚会、舞龙、放爆竹、贴春联……本应是传统春节放之四海皆准的凝聚形式,从纽约的唐人街到巴黎的凯旋门,从澳洲的墨尔本到南非的开普敦,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舞龙、放爆竹、贴春联,而在国内,传统春节最主要的形式却因并不十分充分的理由已被禁止,那么,春节还有多少特色和内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日益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春节还有多少年味?没有年味的春节还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吗?我一点不觉得是社会进步的使然。相反,没有传统意味的春节已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了。倒是非常传统的西方的圣诞节虏获了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

  三、圣诞节传统为什么保持得那样好?

  圣诞节是什么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据说耶稣在N年前的12月24日晚上降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马槽里,从此他的子民们活着有了希望,这似乎是圣诞节的由来。圣诞树、圣诞大餐、圣诞Party、圣诞帽、圣诞袜、圣诞卡、报佳音、颂歌、圣诞老人以及圣诞礼物,所有这一些构成了西方圣诞节的完整风景,多少年如此,从不变化,这恐怕就是传统的力量吧。但在现代过圣诞节已经不再是上帝子民们的特权了。其实在国外过圣诞节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基督徒,对于很多外国家庭圣诞节的意义也早就超越了一个宗教节日的范畴。如果把眼光转向西方的圣诞节,也许同样困惑于每家必备的圣诞树,花钱买来看一夜就扔掉的树值得吗?在森林还需大力培植时,是不是也该来道禁令呢?可人家林业发展自有其道,用不着为了破坏传统就禁用圣诞树。比较一下,其实中国的爆竹与西方的圣诞树很相像,都是纯民俗的不产生价值的文化消费品,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否应该慎而又慎呢?

  四、丧失传统文化的年味焉能不淡

  从国家法令上看,我们已没有了传统的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腊八节等等,只剩下一个春节,但在大城市也被禁“哑”了,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我们的春节从形式到内容已经相当无味了。除夕夜里只有电视屏幕上的“联欢晚会”,而这场费时耗力劳民伤财而又众口难调骂声如潮的除夕大餐,作为新民俗也才刚刚走过了20年,就已经每况愈下了。没有了烟花爆竹,没有了门神春联,更没有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而没有了这些能让孩子快乐、让青年纯朴、让成人充实、让老人宁静的礼俗,年味焉能不淡!

  由此看来,让春节这样一个民族文化节日,回归她的传统才是正道。让人们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悠闲。让年味越来越浓,亲情越来越黏。当然,春节传统中也有需要调整更新的因素,那也是正常的要求,一切“与时俱进”的观念与行为人们是乐于接受的。(稿源:红网)(作者:徐晓)(编辑:肖之甫)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