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 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加快青岛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18:1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如何抓住机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迎接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尤其是日韩产业的转移,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目前成为省内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把青岛打造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以及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核心区域,是青岛上下都在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一个必须超越一个城市和一个地区的局限,需要把视线放在全球和一定的国际区域来认识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在更高和更深层面上来认识的问题。

  最近,记者围绕这一问题采访了副市长于冲,开发区工委书记姜杰,青岛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青岛商会和贸促会副会长冯文青以及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立教授等有关领导和专家,他们的见解、思路和一些正在酝酿或实施着的行动,让我们既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紧迫感,又感受到一种冷静、成熟和前所未有的远见,由此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前景。

  制造业转移的新机遇

  采访中,各位领导和专家比较一致的见解是,国际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种转移有一定规律性和周期性,它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相同的机遇,能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关键看能不能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他们认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规律,起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加工工业,而现在转移的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从历史上看,世界制造业中心曾发生过几次大的转移。二战以前,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二战以后转移到日本、东亚四小龙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资本和产业很明显地向中国转移,而且这一次的转移不仅是生产的转移,还逐步向研发、营销和运行转移。制造业不只是生产加工的概念,还包括研发和营销。如果只是加工组装,就不能称之为制造业,生产只是制造业的一个环节。现在,国际跨国公司一方面将生产加工转移过来,另一方面也将研发主要是应用型研发转移过来。有些人认为,跨国公司是不会将最好的技术拿过来的。这是一种传统观念,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97年,仅有13%的外资企业将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到2001年,已有42%的外资企业将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到2002年,在中国新投资项目中采用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比例已高达4/5以上,这表明中国已经愈来愈成为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竞争的战略基地。跨国公司实施的是国际化战略,在全球形成一条产业链,如果它到一个地方投资,不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投到这个地方,它在全世界就没有竞争能力。现在外资控股或者独资公司都将最先进的技术带过来,最多只相差几个月时间。

  美国《财富》杂志调查表明,全球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而处于东北亚大经济圈的日韩两国,其制造业转移的态势更为明显。目前,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业计划3年内将生产线移向海外。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市场等众多优势,因此其中70%以上拟选在中国。韩国30万家中小制造企业已有6000多家转移到中国。预计3年内,大部分都将转向国外。胶东半岛特别是青岛是日韩的传统投资区。这里的开放优势明显,外向型经济基础好,劳动密集型产业水平高,而且青岛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环境在胶东半岛具有首当其冲的优势,因此青岛必将成为日韩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呈现出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的态势。组团式、链条式整体转移趋势日益明显。一个核心大企业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配套企业的转移和重新聚集,形成“众星拱月”态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山东省对日本和韩国的考察研究结果看,日韩产业转移已由过去的简单加工,向电子电器、通信设备、汽车、钢铁、化工、机械设备、生物技术、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和领域拓展。

  不能就制造业而抓制造业

  如何实现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这一战略目标,是被采访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制造业的转移不是孤立的。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立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升级的影响逐渐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带动若干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调整,它不仅促进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使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大幅度升级,而且带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已经变成了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国际间的产业转移通常是以技术引进或直接投资的方式完成的,但是,这种转移是有条件的,转移的主要动因通常有市场动机、成本动机和生产要素的稀缺限制等较为显性的动机,也就是说,与投资地的环境有关。

  青岛商会和贸促会副会长冯文青也十分看重环境的作用。他说,经济学的成本理论表明,生产要素必然要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从这一点来分析,这种流动或转移,要想挡都挡不住。创业环境好,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投资者就会趋之若鹜。

  所以,冯文青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这种转移或者流动,在城市和地区间存在着竞争。国际制造业的不断转移,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是一个大的趋势,但不是说一定会向你这里转移。能否在新一轮承接转移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关键取决于投资环境,需要做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个“梧桐树”说的就是环境。现在到处都在谋求发展,到处都在憋着劲上项目,但是,如果没有优越的政策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较低的商业成本、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综合竞争优势比别人差,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怎么可能愿意到你这里来呢?

  对此,于冲副市长强调,环境的内容,早已不是过去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那种“几通一平”的硬环境,它包涵着更多的内容。他认为,绝对不能就制造业而抓制造业!他说,“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我们的理解,不仅要有龙头制造业项目,重要的是要有港口、机场和服务业的优势。制造业不是孤立的,它需要金融、物流、贸易、法律、中介、会展等等的配套服务,如果我们不能大规模引进服务业,我们就做不大,就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发达国家的企业到我们这里来投资,有的就明确提出,要有他们国家的银行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他们不习惯当地的人员招聘方式,他们需要有市场化的“猎头公司”为他们物色和配备现成的各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能方便地雇用熟练技工;还要有适合他们的家人生活、上学和娱乐等特有的环境和区域。

  一个共同的看法是,青岛能否成为半岛制造业的“龙头”,不在于是否有这个头衔,关键看你是否能干出来,是否能打造出不同凡响的投资环境。要不尚空谈,不务虚名。有“为”才能有“位”。

  培植制造业的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需要的“环境”,既要有基础设施方面的“硬”环境,也要有服务业方面的“软”环境,同时,还要有“产业集群”这一“生态”环境。独木不能成林,不光要有大树,还要有灌丛,要有攀援植物,附生植物,因此,在环境上下功夫,也要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这是此次采访中给人很深印象的一个理念上的新变化。

  于冲副市长坚定地认为,成功地实现承接,作为青岛,要有这样一个大的思路,就是要走产业集群的路子,要形成一批大的产业集群,不是来什么要什么,不能“剜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是要根据产业发展的方向,围绕产业规划,不断吸引制造业的转移。

  于冲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产业现象和经济过程,企业既近距离竞争,又相互借鉴,互通信息,相互协作,降低成本,形成很强的地区制造业优势。

  对于这一制造业生态环境的缔造,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的于冲副市长得出结论:结合青岛的实际,抓产业集群招商,重点要办好三件事:一是引进龙头性项目,目前重点在造船、专用车等方面引进大的龙头企业,由此带来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二是围绕我市已经形成的家电电子、石油化工、轿车、造船等龙头项目引进配套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链;第三,产业集群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大量相关中小企业高密度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块状”经济。于冲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介绍说,浙江依靠民营企业创造了“块状经济”奇迹。据了解,浙江88个县市区中,已有85个县市区形成“块状经济”,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大量积聚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我市流亭聚集的几百家韩国首饰企业,韩国的制鞋业几乎全部转至青岛,冷冻集装箱绝大部分也在青岛生产,这些都是一种苗头。他说,这就是所谓的“草根经济”,这种经济,生命力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栽大树,而不培植森林,是一种有缺陷的、生命力不强的经济结构或者说产业环境。如果说过去江浙一带利用民营经济发展了有强大生命力的“块状经济”,那么我市应依靠日、韩中小企业大规模转移的有利时机,在市郊各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相关的外资企业高密度聚集区。要将外资相关中小企业的聚集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市,使我市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鼓励我市企业为跨国公司配套,通过加强国内外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招商组织和人员素质,是这种环境培植的关键一环。产业集群的特征就是通过集群产生裂变放大效应。因此,于冲副市长主张,抓产业集群项目招商,还必须按抓“集群的思维”,抓“集群的组织机制”,必须打破目前各个招商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互不支持、各成体系、各自分割的思维模式和体制,采取现代管理方式中的团队组织模式抓集群招商,组成若干个产业集群招商团队,实现招商人才的团队式集聚、高水平发挥。 ?∥沂懈鞲鼍们颍鼻岸荚诮徊降髡诺乃悸罚匀蘸猩陶沟萌缁鹑巛薄?⑶の榧墙茉诮邮懿煞檬彼担嗟鹤魑蘸笠荡车耐蹲手氐闱颍匀怀晌蕉氲喝蘸圃煲祷氐摹傲贰薄N耸拐飧觥傲贰备甙海窈笄嗟禾乇鹗乔嗟何蠢葱碌木梅⒄怪匦摹嗟嚎⑶汛蛟焐蕉氲喝蘸圃煲祷厍嗟何骱0逗诵那魑芏纺勘辍K衔紫扔Π亚渴撇档呐嘤魑谝灰瘢糖嗟嚎⑶抵械募业绲缱印⑹⒏痔圃斓却城渴撇担げ盗础0凑铡按笙钅俊盗础等骸祷亍钡姆⒄狗较颍富缁岱止ぃ岣呒庸に剑龃笈涮撞担纬刹导郏蛟煳庾实男缕教āF浯我ㄉ杳嫦蛉蘸某隹诩庸せ兀窘柙谏蕉氏瓤诺挠攀疲⒄垢咝录际醪担鸩绞迪止ひ祷叮⑵鹂判偷牟堤逑怠M保挂蒲Ч婊圃煲祷氐牟季郑戏⒒痈劭谧试从攀疲⑶一瞬牛攵灾圃煲捣⒄剐枰罅σ喙厝瞬牛嘤嗟嚎⑶诖蛟焐蕉氲喝蘸圃煲祷厍嗟何骱0逗诵那械娜瞬判掠攀啤?

  近年来,保税区的目光,一直盯着东北亚地区,他们更多地看到了青岛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所面临的竞争,以及在国内地区和城市间的竞争。他们的认识,让人深受启发。保税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王怀岳认为,在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青岛被日韩企业称为开拓中国的中原、西北和南方市场的一个“据点”城市,青岛到日韩集装箱航线密集,也不断地增班、提速,因此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东北亚地区众多港口城市的竞争中,青岛能否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取决于港区条件的优化和城市的发展。目前,青岛正在构筑国际化大都市框架,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以带动半岛城市群向都市连绵区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青岛港与青岛保税区的一体化则是与日韩港口城市竞争的强大“芯片”。一旦青岛保税区实现与港口功能对接、区港联动,就能扩展成国际自由贸易港区,就能实现在我国北方抢先建设成国际中转枢纽港的目标。实施区港联动,在港口建设具有保税功能的国际物流区,为中转业务提供一个保税、便利的场所,这是青岛和山东省在环东北亚经济竞争中的战略需要。青岛保税区这一新的功能定位,就是从东北亚地区的竞争态势和我国北方地区贸易物流的布局出发而确定的。所以,当前青岛保税区正在加快推进建设集保税功能和港口装卸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物流园区,首先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进而使这种功能辐射更大的地带,以促进带动青岛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制造业基地建设。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青岛保税区的这一优势,是国内及东北亚众多地区和城市所不具备的,是青岛制造业聚集中最具竞争力的潜在优势。

  “承接”正当其时

  接受采访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制造业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青岛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国家已有明确的意向,今后10年到20年内,下定决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同时,日韩制造业正呈现大规模转移的态势,从国内外的整体环境看,从青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正在积极打造的制造业环境看,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正当其时。

  国家有关部门的报告指出,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在这方面,尤其是各类新材料,各类产品的核心零部件,甚至核心零部件的外围,以及成套的装备和高精密度的仪器、仪表等等,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当前,承接日韩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是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二是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汲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作为生产基地,只能作为一种过渡策略,不能作为最终的目的。长远看,我们还是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努力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作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承接转移,就要善于抓住机遇,抓住了,我们就能实现一种新的积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青岛来说,抓住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和强化青岛的比较优势,搞好港口、物流、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龙头项目落地,形成产业链,不仅强壮我们的制造业,同时,带动研发机构、大量人才向这里聚集,由此形成一种强大的辐射力,与近郊和腹地的“块状经济”形成互补,实现一种“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局面,并由此奠定青岛的中心地位,形成真正的龙头。可以说,这是一个决定成败的硬功夫、真功夫!(于明军)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