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媒体报道美国间谍船两进台海进行活动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1:49 解放军报

  从去年12月初至今年1月中旬,美国间谍船以科学考察为名,已经两次进入中国台湾海域。据台媒体透露,美国间谍船的这两次活动主要在台湾东北部三貂角外海一带,离台湾岛海岸线大约20海里左右。

  这里海况复杂、风高浪大。不过,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阻碍美国间谍船的活动,它们每次来到这片海域,都要驻留三四天之久,时而穿梭于风口浪尖,时而抛锚停泊,忙得不亦乐乎。

  美国间谍船的一举一动都在台湾海军和台湾行政院海巡署的全程监控之下。据海巡署有关人士透露,美国间谍船的两次行动并非由一艘船单独完成。去年12月初来到该海域的是美军观察岛号导弹射程测量船。观察岛号是美国海军专门搜集他国导弹发射情报数据的重要工具。该船和美军另外一艘导弹射程测量船无敌号一起,长期在全球各地的沿海导弹实验基地附近活动。1997年5月,美军给该船加装了一套新的远程导弹射程精确测量系统,使测量别国导弹射程就像计算自家导弹射程一样简单

  而今年1月中旬出没台湾海域的间谍船主角则是美军远洋勘测船鲍迪奇号。编号为T─AGS62的鲍迪奇号海军间谍船是美国5艘海洋地理勘测船之一,主要负责亚太地区情报的搜集工作,曾多次在中国黄海、台湾海峡水域对大陆和台湾实施情报侦察和搜集。

  也就是在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没多久,这艘间谍船就明目张胆地闯入我国水域,大摇大摆地从事间谍活动。我国海军的一艘护卫舰立即对其实施警告,据美国国防部官员说,我国护卫舰实施了雷达锁定和装弹瞄准,当即就把鲍迪奇号吓出了中国海域。该船装备了多波段大视角精确海洋声呐,如同情报吸尘器,把所经之处的海洋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所搜集的情报主要供美国的战略核攻击潜艇主动进攻或者拦截他国潜艇之用。

  人迹罕至的台湾东北沿海除了有一处比较出名的海钓渔场外,并无其他独特之处。而且在严冬东北季风的呼啸下,三貂角外海浪高有时可达七八米,美军间谍船不惧风浪来到这里,据军事专家分析,应该有三个目的:掌握台湾火箭发射参数。自去年9月起,台军在东部沿海的导弹基地进行了两次低轨道火箭发射试验,被外界军事专家解读为中程导弹试验。而这一导弹基地地处台湾东岸,如果美国间谍船在台湾海峡进行情报搜集,势必受到台湾中部山脉的阻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美军将观察岛号派至台湾东北部海域,不但与导弹基地之间没有阻碍,而且可以远离负责基地安保工作的台湾海军。据悉,观察岛号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台军第三枚探空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鲍迪奇号1月之行则肩负着双重任务。其一是刺探台军在春节前后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演习的动向,主要是台军在台湾东北部淡水附近海域进行海上防御演练的情报。淡水河口一向被视为台北战略要塞,是台湾火力配置最严密的海岸线之一。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此次演习中,台军假定解放军沿淡水河直捣台北市,负责扼守淡水河口的台军导弹快艇部队随即紧急出港,展开反突击行动。在此次演习中,台军不仅出动了四艘各携带两枚雄风一型反舰导弹的海鸥级导弹快艇,而且还派出了台湾最新式的光华六号隐形导弹快艇,并展示了新的军事演练科目。对此美军十分重视,认为这也是评估未来两岸军事对比的一个重要指标。

  了解解放军可能登岛地点。鲍迪奇号的另一重任便是搜集三貂角海域的海况资料。三貂角是台湾的最东端,与鼻头角、富贵角合称北台湾三角。作为保卫台北地区的天然屏障之一,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一旦失守,台湾心脏地带一览无余。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近卫师团就是从这里抢滩成功,突破清军防线,随后长驱直入攻陷台北的。美军认为:在台海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此处将成为解放军登岛作战的可能地区之一。台湾军方人士分析,此次鲍迪奇号在这一海域游弋时间长达4天,可能已经将三貂角附近的海况资料尽数搜集。

  与以往美国间谍船在台海附近的活动不同,这两次行动都是主要针对台湾军方的战备工作,而且两船的活动范围已经十分接近台湾领海。因此台军方和海巡署相当重视,并派船只全程监控。不过,去年12月那次还没等台军舰只到达监控区域,观察岛号就仗着马力强大,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1月中旬的监控行动中,鲍迪奇号完全不理会台军方舰艇的监控,直到完成了所有情报搜集任务,才大摇大摆地离开,而台军舰只只得原路返回。对这么没面子的事,台军也无可奈何。(蓝)E11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