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受春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00 人民网-华东新闻

  曹玲娟

  “买到火车票了吗?”———如果评选2004年春运期间的十大流行问候语,我想这句话肯定入选。

  笔者老家在湖南,因为在实习单位可以订票,节前顺利地拿到了上海至长沙的火车票。但回乡途中与同车厢的乘客们一聊,才知道大多数人为了一票难求,都有着一波三折的经历。

  在江苏工作的邻座朱先生说:“我们单位需要订票的有一两千人。找了家据说有门路的订票公司,结果拖到最后,还有好多同事没拿到票。我算运气不错。”这张带着运气的票,终点还不是他家所在的小站,而是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大站。

  从大家聊起的情况看,有一点令人不解:尽管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放松过打击力度,但票贩子手中的票依然充足,尤其是一些热门线路,在正规渠道买到票几乎不可能。周围不少旅客,都通过黄牛,多花了几百元才拿到票。各网站的大论坛流传一笑话:有人在电台给票贩子们点了一首歌,歌名叫《算你狠》。

  返乡一票难求,从家回工作地的车票照样紧张。在上海工作的湖南老乡谢先生为了买到一张返程票,辗转于长沙、株洲、娄底三地,结果还没买到。他最终还是托关系买到了一张站台票,然后以送行李为名,上了笔者所在的卧铺车厢,在餐车里度过了20多个小时的漫漫旅程。他一直没敢去硬座车厢试试运气。据列车员说,那里“挤得连鸟都飞不过”。

  两个朋友今年尝试从上海到长沙开车回家。虽然一路也还顺利,免了拥挤之苦,但他们决定,以后不再开车回家。开长途车辛苦是一个原因,费用也是另一个因素。从上海到长沙,一路下来的各种过路费用,买两张机票都绰绰有余。

  返家路如坐春风

  本报记者 包蹇

  为了从上海回老家四川探亲,去年底就开始预订机票,不料票早已售完。于是,只能选择了火车。

  出发那天,冷且下雨,铁路上海站广场拥挤着数千人,扛包、拖箱、带孩子的,黑压压一片。车站里倒是温暖明亮,洁净有序。候车室内虽然客满,但旅客们多各就其位,神色平常,不似以往,全等着开始检票的一刻进行紧张“冲刺”。

  大学时代,常乘这趟班次的火车回四川。印象中,不少回乡的务工旅客那时索性吃睡在火车站广场好几天等着买票上车,或三五成群、或拖家带口,形容委顿。而现在,火车站广场虽然拥挤,但所有的人都在动,没看到几个“安营扎寨”的。这证明,铁路部门开设的“购票超市”、民工购票专窗等措施,确实解决了民工们的买票难问题。

  火车启动了,铺位对面两个女孩是上海大同中学的学生,回老家河南南阳。一位斯文女性是个日语老师,也回南阳。还有两个小伙子,上车后聊出彼此是同一部队的,一下子成了热络的战友。大家聊得热闹,睡在上铺的一中年男子像是民工,话不多,只听着。这位老兄在上海一家建筑公司打工,今年拿到了工钱,就买了张硬卧票回家。

  我们带了笔记本电脑,把中学女孩的一张电影碟片《阮玲玉》拿来放。几个人看了大半,电脑的电池没电了,列车员热情地带着我们到软卧车厢充电。

  “你们嫌这个难吃,我们天天吃这个。”已经熟悉起来的列车员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和我们聊天。他说,自己好几年的春节都是在车上过,本来这班车回上海有望休息几天,但听说郑州方向客运形势吃紧,于是回家过年的计划又泡了汤。车内广播时不时播报:“硬座车厢内有很多旅客没有座位,请大家互相帮助,轮流坐下来休息”,也让人感到春运的几分紧张气息。

  车开行了一天两夜,第三天清早,车外有绿油油的菜地,见民居窗外挂着腊肠,知道终于入川了。

  异国他乡也忙春运

  本报记 者谢卫群从约翰内斯堡登上飞往香港的飞机,已是南非时间1月18日傍晚,中国农历的腊月廿八日凌晨。身在异国,原本以为远离了春运的繁忙,可进了机舱着实吓了一跳:近500个座位的飞机,竟然座无虚席;绝大部分乘客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东亚人。

  “都是回家过年,大家互相关照啊!”金发碧眼的南非航空公司小姐向乘客们嘱咐着。记者稍一探问,果然,前后左右的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去过中国年!

  坐在记者右手的是位北京姑娘。她在巴西圣保罗读大学,昨天飞到了约翰内斯堡,再飞香港,然后飞北京。“从圣保罗到北京,我得飞三天三夜呢!”她感叹道。在外读书5年,她说只回过一趟家,“上次是暑假,这次是回去过春节”。

  坐在记者后边的几位小伙子是广东江门人,在南非半工半读,“几年没有回家了,趁着过年回家看看!”

  左邻是一对上海姐妹,带着一个小女孩。一路上,她们叽哩呱啦说着上海话,“老公在南非做生意,走不开,只有我带着孩子回家过年了。家里老人想看看这个在南非生的孙女呢!”

  不由生出些感慨,这么多华人往祖国赶,世界各地都得忙着中国的春运了!就像南非驻华大使魏淑花小姐说的那样,现在可能每个国家都有中国人;中国人的对外交流越多,必将把中国的人情与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各地的中国情结便越来越浓烈。

  北京姑娘问:“从香港飞北京不会这么挤吧?”后边的广东小伙插话:“听说,北京、上海、广州正有1200个赴港旅行团往香港去呢。回北京挤不挤,还真难说。”

  看来,中国的春运人潮还真的有那么一点国际化趋势呢。

  《华东新闻》 (2004年02月03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