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透视”经济形势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48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1月30日下午,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应市政府邀请来到岛城,在八大关小礼堂为我市经济界 人士做了一场宏观经济形势报告,本报记者撷取了其中的精彩片段与您共享。厉以宁“透视”经济形势 【断言篇】断言之一: 眼下,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 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根据发展中国家多年发展经验来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发展趋势,一种如新加坡、韩国,到1000美元以后,能够顺利地增至二千、三千乃至一万美元,经济就上去了;一种如拉丁美洲国家,到达1000美元后,长期在一两千美元之间徘徊,经济停滞不前。这说明,人均1000美元是个关口。原因有三: 一、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原来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成本低廉等优势就逐渐消失,能不能继续保持优势,关键看有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下时,人们求的是温饱。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等要求全面提高,政府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贫富差别比过去明显,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感受更强烈了,这样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大,搞不好就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要加快提高农民收入。 四、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对参政议政的要求加大,人们要求政策有透明度,要求廉政建设,人民代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会更加明显。 断言之二:中国的经济是“成长中”经济 世界经济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成长中的经济;一类叫平时中的经济。 所谓成长中的经济,必然伴随着一些问题,比如工人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蜂拥进城、生产事故频繁、假冒伪劣等等,但这些都是经济成长中的问题,每隔十年回头一看,变化巨大;而平时中的经济正好相反,从当时来看,有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十年回头一看,变化也不大。我们到日本、欧洲去,会发现多少年变化不大。而外国人到中国的感触是:中国的变化不是十年一大变,而是三年一大变。认清了这一点,我们会对前景有信心,会对眼前的困难有正确的认识。 断言之三:2004年,出口企业要面临压力 因为,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看好。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美国经济复苏较快,因此,原材料价格、航运价格均会上升,企业成本加大; 二是2004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每逢总统大选,中美贸易磨擦就会增多; 三是出口退税税率下调三个百分点,企业必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消化。 总之,2004年,整个经济前景没有问题,但出口企业压力较大。 解疑之一: 当前经济是否过热? 在经济学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经济已经过热;另一种观点:经济虽然还没有过热,但投资已经过热;第三种观点,经济运行大体正常,投资中的问题只是结构问题,所以,中国没有经济过热或投资过热。 我本人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对的。因为: 一、对过去一年贷款增加较快应有正确的认识。2003年贷款同比增长一万多亿,其中,出口退税三千亿没有退,企业靠从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去年拉动经济很大的一部分是消费信贷的增长,在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表现突出,消费信贷不能看成经济过热;到目前为止,“贷款难”和“难贷款”两种现象仍然并存。此外,还要看到,贷款增加了一万多亿,储蓄也增加了一万多亿,在一个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一个多种所有制正在发展的时期,单纯用贷款量一个指标不能说明问题。 二、对当前钢材、汽车、电力等建设投资量增长快要具体分析。我国的钢产量达到2亿3千万吨,而我们实际需求量是2亿6至2亿7千万吨,仍有缺口。问题在结构上,有些种类供过于求,有些供不应求。因此,如果能按市场需求新建钢厂,与国内形势相适应,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要避免过去那种不自负盈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比如小汽车,尽管国内有众多汽车厂,但每年我们还要进口小汽车,如果新建汽车厂能够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汽车厂,应该是好事;中国的电是短缺的,去年全国22个省市出现限电情况,今年电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另外,生活用电增长也很快。电的建设周期长,今天不建设电厂,今后怎么办?因此,电力建设问题是适应当前需要的一个问题。 警惕经济过热是必要的,近二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证明了,“过冷”“过热”都不行,但如果把“过”字去掉,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在发展中。这就像骑自行车,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不骑就倒。但冷一点就会出问题。所以,不要轻言“过热”,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大家就会对前景有信心。 解疑之二:中国的 G DP有没有水分? 外国人经常问这个问题,这说明他们是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国有部分可能有夸大,但夸大不会太多。而非公有经济部分不会夸大,只可能缩小,有的企业账目不全,有的小企业是包税,这些企业的真实收入并没有统计上来。所以说,夸大部分少,缩小部分多。另外,中国的统计方法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许多在国外被列入GDP的收入,在中国没有被列入,比如城市的家庭保姆、农民盖房子等都没有列入中国的 G DP。 解疑之三:中国会不会出现“后奥运现象”? 所谓后奥运现象,最早出现在日本,开奥运会时经济大发展,奥运会过后,经济大滑坡,这种现象叫后奥运现象。但在中国不会出现“后奥运现象”,因为中国的腹地大,广大地区有待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还刚刚开始。另外,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占GDP的三分之二,而在中国只占三分之一,发展潜力巨大。所以说,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高增长势头,二十年没问题。 反思之一:减员与增效 从宏观意义上讲,“减员”是人力资源的闲置,是宏观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必须抽出一定的资源来养活被减掉的人。从微观来说,有的企业也许减员后能增效,有的企业可能因为减员产生矛盾,并不能增效。关于减员,世界各国的经验也不尽相同。瑞典是减进厂时间短的员工,而美国是减工资高的员工。 美国一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好,上级要求裁员20%。公司开职工大会,经理告诉大家,有两个办法,一是按上级指示,减员20%,二是不减员,从我开始,所有职工减薪20%。结果,大家同意第二种办法。然后,他们拚命干,两年扭亏为盈,第三年补上了欠发的工资。这个例子说明,减员不减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反思之二:商场与战场 过去的观点认为,商场即战场,商家之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其实不然,商家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协作、竞合,达到双赢的目的。“三个和尚”在今天不一定“没水喝”,他们可以通过合作、体制创新、技术改良等办法获得充足的水喝。“龟兔赛跑”,也不一定总是一个输一个赢,他们可以陆路兔驮龟,水路龟驮兔,一起冲过终点。总之,现代企业家应该有这种协作、和解、双赢的胸怀和远见。 反思之三:资本原始积累与创业积累 在广东搞调研,有私营企业家说:“我们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种说法不妥当。资本原始积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出现的海盗、贩卖黑奴、掠夺殖民地……等等现象,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家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是资本家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所以,对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不能用“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词,应该改为“创业积累”一词。 反思之四: “家猫”与“野猫” 还有民营企业家说:希望政府能够有“不管家猫野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的意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什么“家猫”“野猫”,大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都是“家猫”。民营企业家自己要解放思想,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反思之五:穷人与富人 中国是小农经济国家,计划经济又那么多年,所以,有些人总把平均主义当社会主义。其实,就拿“吃大锅饭”来说,“大锅饭”也不是在一口锅里吃的。看看《水浒传》第二十回,梁山的分配原则是,抢到东西,大厅里一放,先一分为二,一份是寨主分,另一份是众弟兄们分,水泊梁山的“大锅饭”也是分两口锅的。我们计划经济时期也是这样,当时人们为什么心理平衡,因为人们看到,自己与周围的人在同一口锅里吃饭,人们不知道锅外有锅。现在,人们为什么心理不平衡,因为人们看到,从前和自己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人,今天和自己吃的不一样了,所以心理失衡。这里要解决一个思想问题,就是: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富人富了。现在有些电视剧,贪官背后总有民营企业家的影子,好像民营企业家为富不仁似的,影响很不好。即使有这种情况,也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这样宣传。仇富心理要不得,最终受害的是国家。 事件之一: 阜新不搞买断工龄 去年夏天,我在辽宁阜新煤矿考察。煤矿枯竭,工人下岗,但当地并不采取买断工龄的办法,而是用这笔钱帮工人自行创业。他们用买断工龄的钱,人均3万多块,盖起塑料大棚,帮助下岗工人种蔬菜、花卉等,每年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人心安定。工人们说,我们也有“第二套住房”了,不过与你所说的“第二套住房”相反,我们的第一套住房在农村,周一到周五,住在乡下,在地里干活。我们的第二套住房在城里,原来工厂分的房子,周末到城里住。 启示:与其买断工龄,不如帮其转岗,助其创业。 事件之二: 南宁下岗职工的生活费转到环卫局 在广西南宁市,下岗职工的生活费不发给本人,由财政局转到环卫园林等部门,下岗职工到这些部门重新就业,每月除了能得到下岗生活补助外,环卫园林部门还根据其工作发一定数额的工资。政府这样解决就业问题,结果是下岗职工、环卫园林部门、市民“三满意”。 启示:解决就业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想出新路子。 事件之三: 榆树人五毛钱一包的方便面打开农村市场 吉林榆树有一种方便面五毛钱一包,在农村销量很大,打开了农村市场,改变了方便面主要针对城市人生产销售的现实。 启示:市场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具有企业家素质,即有眼光,能发现盈利机会;有胆量;有组织能力,能组合生产要素等。 妙语之一: “一个城市如果市民老搬家,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这个城市经济一定兴旺。一个好市长就是能让市民经常搬家的市长。” 理论背景:住房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住房建设能带来三个相关效益:一叫投入产出效益,盖房子能带动钢材、建材等相关行业;二叫区域效益,一个新社区能带动相应的商业、卫生、教育、道路等配套设施;三叫诱发效益,人们有了房子,就考虑其它消费。房地产业越往郊区发展,就越能带动汽车、手机等消费市场。 妙语之二: “中国的农民工进城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叫壮汉时期,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进城的都是农村壮汉,他们出来做苦力,目的是要回农村娶媳妇;第二次浪潮叫少女时代,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办企业,招农村少女进厂做工,少女进城后,眼光高了,她们不愿意再回去嫁给农村壮汉了,于是第三次浪潮,也就是少男时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少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少男少女在城市自由恋爱结婚,计划生育,或者先创业再要孩子,他们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理论背景: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主要是在农村。解决农村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进城,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件好事。(稿件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