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串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59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王溱

  小时候住在大杂院,四方形的大院,除了大门,四周住的都是人家。门挨着门,门对着门,谁家来个人,全院都知道,谁家吃个饺子全院也都能闻到。

  尽管院里无秘密可言,也无隐私可藏,但院里的人还是愿意凑在一起说东家,论西家。每天吃完了晚饭,邻居们会不约而同地到一些人家去。这些人家似乎很有吸引力,也乐意招引客人,大家都愿到他们那里集中。泡上一壶廉价的茶水,能喝整整一晚上,一个青萝卜切好几块分着吃。那时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活动,惟一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说说话。不过,说话也有限制,说错了那句,说不定就戴上反革命的帽子,那可就要遭大殃了!所以家常呱最保险,油盐酱醋,老婆孩子,公公媳妇,丈人舅子,同学同事,这些家庭生活社会琐事,是说不完的话题。当然最敏感也最能吊起人们胃口的是男女之事,比如哪个认识的人沾上了绯闻,这个话题会被说上好长时间。而且往往是这家说完了,另家又说,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连猜带想,不说得心惊肉跳不算过瘾。

  当然大家串门更多的还是说自己周围的事,张家的老娘病了,李家的闺女准备结婚了,王家的老头酒喝多了出洋相了,或者隔壁院里的陈家小子参军了,刘家的大儿下乡了什么的。有时说着说着,只要有人提议:“咱去看看张大娘去吧!”呼啦一下子,大家站起来就走。有时正啦得热闹,忽然听见哪个门里传出吵闹声,静下来仔细一分辨便知道是谁家两口子在闹别扭。听不下去了,大家一个眼色,出门就充当判官去了。还有的时候,正喝着茶品滋味,不知哪家大人打孩子,孩子的悲惨哭声传出来,屋里的人立时如坐针毡。“哪能这样打孩子呀!”“孩子再不对也不能往死里打啊!”“走,劝劝去!”几个大人的面子,怎么也让家长收住了手。

  不过串门也能串出矛盾来。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少不了议论那些看不惯的人,对这种背后议论,我们那里叫“喳呀舌头”。我至今不知道“喳呀”该用哪两个字,但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凡是“喳呀”的人最后都会引发起一些小小的不愉快。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

  所以,有的时候人们也很“恨“串门子,觉得这是下里巴人一种庸俗、无聊的表现。

  以后改革开放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电视,有了音响,有了录放机,有了VCD,有了电话,有了电脑。人们还住上了一体两户、三户,甚至一户的新住宅,喝名茶,吃洋水果。人们没有工夫去串门子了,也没有兴趣去说那些庸常之事了,更没有必要去说东家论西家了———大家住在同一座楼上,甚至还不知道彼此尊姓大名,又如何去品头论足?

  同一座大楼里发生的事,没有人会知道,孩子哭,大人闹,也不会有人去干预,人们像一个“独立王国”,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如果有外来者,很可能就是宠物……“汪汪”叫的狗儿,或者是“喵喵”叫的猫儿。

  很想去串门,找朋友,找旧故,找同事,找知己,谈谈天,说说地,吹吹牛,啦啦呱。不要打电话那种相隔千里的感觉,也不要上网聊天那种毫无感情色彩的滋味。就想面对面、话对话,哪怕说得不中听,哪怕谈得不高兴,但人与人直接交流所产生的火花却能温暖着心。遗憾的是现在有这种愿望的人并不多,或者说有愿望却很难现实。因为毕竟人们生活的观念、方式、环境、需求变化了,强人所难,适得其反。

  很怀念过去的串门,尽管那个时代一去不再复返了,但人们之间的感情不要因此淡薄、疏远才是。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