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牛津大学城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59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宋连贵 终日阴沉着的城市天空终于有了一丝亮丽。风瑟瑟地吹着,透着几分清新的寒意。漫步走在这古老的蕴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学城———牛津,心里自然有几分历史沧桑的感觉。为它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的变迁,为它曾拥有过那么多星汉灿烂、出类拔萃的人才,为它对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使人喟然长叹的种种贡献。 大学没有通常人所看到的高门大院,没有明显的学院标志。倘若你是匆匆的陌路人,大约你只会认为这里是一座幽静的不大的城镇。这里的路不宽,只是静静地向四处延伸着。路两边那些陈旧的甚至有些斑驳的古老建筑,形形色色、哥特式、欧罗巴式……不高,也就几层的样子。擦肩而过,不经意间你可能已经越过了一座大名鼎鼎的学院。 牛津大学有35个学院。但每个学院都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细算来学院平均也只有几百人的样子。这里严谨却又宽松的学术环境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质。基督学院是培养大主教的摇篮。但仅从1945年至1974年便从这里走出了十六位英国首相。是偶然,是机遇?我想,不管任何人从任何角度去阐释,都无法割断这些政界要员与学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望着,远远地望着这座灰瓦黄墙的基督教学院。眼前闪过了一个个纵横捭阖、雄辩滔滔的政坛豪杰。远处,一丛丛黄绿间杂的树木中隐隐地矗立着尖尖的塔楼,一群鸽子遮天蔽日呼啸而过。天空一片湛蓝,但胸中涌动的依然是一幕幕历史的画卷。是那些牛津大学的故事。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是牛津大学的活跃分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毕业于此。而今,前总统的女儿依然精神焕发地就读于牛津。据说归隐后的克林顿曾想执教牛津,但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首相、总统,最高政府、国家权力的代表,不管如何,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牛津与西方政坛有着何等深远的关系。 自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牛津也曾有过黯然的一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一句鼓舞世人的名句。雪莱这位才华卓越的诗人曾以他战斗的精神、出色的才华和叛逆的个性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不朽的名篇。但在神权充斥校院的时代,他的一篇诋毁神祗的文章自然受到打击。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牛津毕竟是牛津,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它以博大的胸襟改正了谬误。而今,雪莱的雕像依然庄重地挺立在牛津。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见证了雪莱,雪莱也反衬了牛津。 古老的牛津大学,一步一个深深的历史的脚印,一步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走在悠远的牛津古道上,清风徐来,迎面自然会扑来一阵阵陈酒般古老的书香,不觉已经沁入肺腑。这里没有喧哗,没有浮躁,有的只是冷静的缜密的思考,潜心的钻研……所以尽管表面上已是灰瓦剥落、墙壁斑驳,但它一直是英国大学的翘楚,一直是世界学子仰慕的高等学府。 这里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没有体育场……只有教室、食堂与图书馆。甚至在新生入校一年之后由于生源的不断增加,一些人不得不自己另寻他居。即使是这样,多少脱颖而出的学子仍然以此为荣。因为这里是知识的象征,是学海行舟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古老的牛津,学院星棋布罗,学子上学的路蜿蜒曲折,甚至有时不能顺畅地通过一辆自行车。这或许也是一种暗示。走在已经铺了几百年的鹅卵石的小路上,看着墙角上那些暗绿的苍苔,抚摸着已被风雨剥蚀的粗糙的墙皮,望着小路边上那些峥嵘古老的橡树。我又一次被感动了———被这简陋淳朴的自然,被这博大丰厚的内涵。 一座灰黯的圆型建筑,上面立着一个天蓝色的拱形小建筑。造型很美,典雅、庄重。基座周围环绕着一个个古老睿智的塑像。那都是学子们追慕的楷模。每年,在这里都要举行牛津大学最庄严神圣的大会。在这里,勤奋的学子们获得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在这里,已经戴上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的学子将要开始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历程。于是,继往开来,许多人以其丰厚扎实的功力为牛津取得了更大的荣誉。 天已经慢慢地暗了下来,阳光开始收进云层。又是一阵秋风吹了过来,几许黄叶在空中轻轻地飘着。望着那些饱经沧桑的雕像,寻觅着街头上那些夹着书本的青春的身影,远处传来了悠长的钟声。我缓缓地走向车站。眼前拂不去的是牛津大学的一幕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