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出现“标准化病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4:24 浙江日报

  顾泳 2004-2-3

  不久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专业7年制的学生,经历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考场里来了一批特殊的“病人”。这些“病人”不仅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各种疾病的症状,让考生对其仔细检查诊断,同时更有趣的是,诊断完成后,他们居然还能对“准医生”的行医态度和谈吐进行“挑刺”,为考生临床操作水平打分。

  这些病人,就是上海诞生的首批39名“标准化病人”。

  用假病人考真医科生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职业,医生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娴熟的临床技巧。但长久以来,由于在医学教育领域中,临床操作资源不够充足,医学院学生总是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尤其近年来,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们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许多。

  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临床操作资源上的这一空缺。

  所谓“标准化病人”,就是由健康人来扮演患有某些特定病症的病人,由于经过专门培训,这些假病人能够相当准确地模仿相应病例的症状,包括走路的姿势、身体的动作、疼痛的程度、面部的表情、病史病状的自述等。而医科生则充当“准医生”,根据这些“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询问病史、判断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种由“标准化病人”充当的“活考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临床操作的综合水平,突破以往考试只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缺陷。用“标准化病人”来考医科生,除了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在教学中用来训练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对现场的录像监控,来了解学生接触病人和与病人交流的全部过程,包括言谈举止、病史采集、查体方法、向病人解释内容是否确切等等;而学生也可通过录像资料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反馈,学生改进与病人的交流方式,纠正不正确的查体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假病人给医科生打分

  考试完毕后,“标准化病人”突然“变脸”,又成了考官———他们根据各个考生的问诊判断能力、问诊态度、言行谈吐及临床技巧等各方面,对考生进行综合估分。

  精神病科的“标准化病人”王先生告诉记者说:“我们主要依据考生的检查质量、医德医风等三档标准进行评分,每档满分为5分。考生在检查‘病人’过程中,相关询问全不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检查的总体质量。比如在精神病科的考试中,考生需询问‘病人’的起病情况、发作频率、症状的持续时间、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有发病史、是否有心悸、是否有焦虑情绪、是否躲着不愿出门等多达20多个细节问题。考生的询问越完整、越全面,则说明他的临床操作能力越专业。”

  此外,启用“标准化病人”作为“活考卷”,还能检验出考生在“行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程度,这也是一般理论试卷测验所无法反映的。有的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能为“病人”把听诊器焐焐暖、看到疼痛难挨的“病人”上前搀扶一把……这些小细节折射出的却是良好的医德与医风。

  妇产科高危妊娠病例的“标准化病人”王女士说:“在为我诊断的三十几名学生中,有一个女生结束时送我一句话:‘祝你早些生个健康漂亮的宝宝!’我当时就心头一暖,觉得这个‘准医生’为病人考虑得还真周到!”

  “装病”要有表演才能

  去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次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标准化病人”的广告。短短几天内,广告便吸引了两百多名报名者前来应征。在经过两轮的精心筛选后,39名“幸运儿”脱颖而出,上海首批“标准化病人”由此诞生。

  谈及筛选应征者的具体依据,作为考官之一的中山医院医学伦理科徐医生说———

  首先,“标准化病人”的谈吐与言行要能体现出一定的修养,因此前来应征者必须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

  其次,由于“标准化病人”的主要功能是像演员那样对真实病人的症状、神态、动作及表情进行模仿,有表演经历的报名者会在筛选中占取很大优势。

  此外,“标准化病人”还需反应思维快速敏捷、对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兼有一份强烈的公益心与责任心,这是我们进行筛选的主要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标准化病人”在对医学院学生考核时不能透露出有关病情的关键词,以免提示或误导考生,因此整个挑选过程中,医学院学生本身不能列入被选范围之内。

  应征人员来自各行各业

  首批39名“标准化病人”分属不同的年龄段,职业大多为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和白领,他们主要定位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以及精神病科的各种病例上。

  在两轮筛选结束后,考官再根据每位“标准化病人”的体貌特征、年龄段等个人条件来逐个确定相关病例。

  比如,体态肥胖的中年妇女适合当内科胆囊病例的“标准化病人”,而妇产科宫外孕病例则需要面孔苍白、体质虚弱的十几岁少女……

  医学心理科的徐医生在第一轮筛选时,就十分“中意”后来成为“标准化病人”的王先生。他说:“面试时我就觉得他的表演非常到位,无论是眼神还是表情都很像,体征也比较符合精神病科‘标准化病人’的要求。事实证明,王先生在日后作为‘标准化病人’考核医学院学生的过程中,表现得异常出彩。”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方医生则告诉记者说:“本来我们很担心妇产科宫外孕病例会招不到‘标准化病人’,因为这类病例需要的是十几岁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女生,说不定会对当‘标准化病人’有些心理障碍。结果是我们多虑了,广告贴出后,有好几个年龄与条件都较匹配的少女前来应征,她们不仅对医学很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而最后选中的那位‘标准化病人’,或许是由于和学生年龄相仿的缘故,在后来的临床操作过程中配合得十分默契。”

  “装病”也须培训上岗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报名及筛选工作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自去年8月正式开始了对“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整个培训主要分理论知识学习和角色扮演两个部分,每位“标准化病人”都由负责相关病例的医生进行手把手式的教学。

  除了从病理、生理及解剖等角度讲解医学理论知识以外,培训老师还经常带“标准化病人”们到急诊室、卫生中心等地进行实地观摩。老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真实病人疼痛时的表情、疼痛的准确部位、反应时间差等小细节,以便这些“标准化病人”们能更形象、准确地把握住相关病例的症状表现。

  妇产科培训老师方医生说:“在没有到急诊室观摩真实病人之前,学生们总是找不准疼痛的切实感觉,要么部位有偏差、要么疼痛反应时间差过快或过慢。进行一番观摩以后,我发现他们的模仿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次考试中,我的宫外孕病例‘标准化病人’模仿得极其到位,甚至头上冒出滴滴冷汗,考生看后都以为她是真的病情发作了呢。”说着,方医生不禁得意地笑了。

  作为培训工作的重头戏,角色扮演是测试“标准化病人”模仿能力的最好形式。一个多月的培训近尾声时,负责每个病例的培训老师都会请几位非培训老师对“标准化病人”进行统一“问诊”,同时给他们建设性的意见与指正。

  在对精神病科“标准化病人”的问诊中,两位非培训老师的精神病科医生评价“标准化病人”王先生:“模仿得太像了,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在经过统一考核后,上海首批39名“标准化病人”已被颁发了“标准化病人”合格证书,并持证上了岗。

  “装病”没报酬,纯属献爱心

  当一个“标准化病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医学常识,还要揣摩模仿病人的技巧并参与考核学生,而所有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如此一份义务兼职,何以会吸引许多报名者前来应征呢?

  妇产科高危妊娠病例“标准化病人”王女士说:“当初报名,主要是出于对医学的爱好吧。我从小就很喜欢医学,尽管大学时没有读医科,但直到现在,平时只要有空,我就会找些医学方面的书来看看。而且我在学生时代也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戏剧社团,对表演有着一份憧憬。这次被选为‘标准化病人’,恰好同时满足了我的两个心愿:既能过把‘表演瘾’,还能跟着培训老师学到许多医学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有意思的是,王女士的丈夫此次也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选为首批“标准化病人”之一,平时在家一起探讨医学知识、切磋模仿技能成了小两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乐趣。

  一位五十开外的内科男性“标准化病人”则表示:“当得知‘标准化病人’可以作为医学院学生临床操作的资源时,我出于一份公益心,就去报了名。后来自己被选中,觉得非常荣幸,怎么说也算是为上海的医学教育添了一块砖吧。而与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又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涉及过的医学知识,可谓获益非浅。”

  解放日报供稿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