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近京城乞讨一族:不想被救助也不想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5:04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春节前,民政部门通知要求,做好节日期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除夕夜,北京约有150名乞讨者在救助站同吃年夜饭。可是在春节期间,仍有相当部分乞讨者流浪在城市里,蜷缩在寒风中,瑟瑟伸手,向人们重复着不同的悲惨故事。但面对救助站敞开的大门,他们中许多人却拒绝了救助,选择了流浪。近日,记者走近这群特殊的人群。

  调查现场

  “啥是救助,没人告诉我”

  记者问及救助,在前门行乞的雪大妈一脸茫然:“我只知道每天找个地方,多讨点钱和吃的,啥是救助,没人告诉过我。”

  记者见到雪大妈时,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对付”着一个冰糖葫芦,那是路过的好心人刚施舍的。雪大妈的脸很黑,眼皮下还挂着一层厚厚的白膜。她说:“来北京后,一直在前门这一块,每天早上8点多来,晚上5点多回去,夜里就睡在北京站,每天都能要个十几二十块钱,还有不少吃的东西,现在时间还早。”

  “我家是山东曹县的,今年夏天遭了水灾,家里地淹了,房子没了,我又无儿无女,出来乞讨也是没办法的事。”雪大妈说。

  张大妈蜷着身子躺在和平门南新华大街上一动不动,毛线帽子压得很底,她的身下只垫着薄薄一层塑料毡,还放着一根1米来长的“打狗棒”。

  73岁的张大妈的“自我介绍”和雪大妈出奇的相似:都是来自山东曹县,家里遭灾,但张大妈所说的讨乞经历似乎更为曲折,一个月前,她跟着家乡的一位专门在外乞讨的“双拐人”来到北京,但3天后“双拐人”就不辞而别,现在她只能自己寻找乞讨的地方,晚上就睡在西站。

  张大妈对救助站和救助管理制度也一无所知。

  乞讨因为遭遇陈世美?

  一年轻女子抱着个不过1周岁的婴儿,在寒风中发抖,面前摆放着一张纸,写着有关“现代陈世美”故事:一男子和女子“私定终身”,女子生下孩子,但男子却扔下母子,躲到北京与另外的女子结婚,母子上京找到男子,男子却不相认。旁边还摆放着一个男子在八达岭长城上的照片。

  她说:“我只求乞讨200多元钱回家。”该女子称自己是高中毕业,但记者要求看她的证件时,她却低头不语。“为什么不去救助站寻求帮助?”该女子没有回答,收起了东西走远。

  不想救助只想卖艺挣钱

  一个胡子很长的中年男子端坐在地上,双眼微闭,将一把二胡模样的乐器拉出《茉莉花》的曲调。他自称是河南怀化人,姓李,双眼看不清一米外东西。

  他说:“我1996年就离家出外,靠一把坠胡走遍了很多省市。”自称姓李的乞讨者说已离婚多年,家中有一个小女儿,他姐姐替他照顾。“我是靠卖艺来挣钱,不磕头不主动乞讨。行人觉得我拉得好听,可以给我一点钱,不给也没关系,我还是照常拉。”姓李的乞讨者称他刚到北京半个月,挣钱很少,“拉一天也没人给钱”。他还称不想回家,也不想去救助站,就想每天拉坠胡挣钱。

  “要是假的,你来跪这儿”

  小花(化名)跪在前门建国饭店西侧路边,双手扶着写在纸板上的求助信,上面写着因为父母离异,父亲没有生活来源,母亲又改嫁到广东,一张“湖南某医学院”的休学证放在前面的空地上。见此情景,记者与小花进行了交谈。

  记者问,“除了这张休学证外,你还有什么证明自己学历的东西,有身份证吗?”

  小花说都没有带在身上。小花说自己学的是临床专业,但却答不出临床专业有什么课程。小花说,她不想去救助站,只想在这里多挣些钱。

  与小花隔路相望的是另一名自称学生的19岁乞讨者小吴,他跪在路边,他求助信的题目是“我的学生梦”。

  他说,自己父母双亡,2002年考上学校,学费每年3000元无力承担,去年休学,家里还有一个16岁的妹妹上初二,托付给了叔叔照看。

  他1月18日来京之后就在外乞讨,晚上就到火车南站候车的地方挨一会儿,周围不时有人围观,但旁边有一位中年妇女插话说:“这是假的吧”,小吴猛然扭头瞪眼说:“要是假的,你跪这儿,我给你钱!”

  各方说法

  警察:提供救助时,乞丐往往说,“叫我走可以,但我不要救助。”

  记者近日在厂甸庙会看到,虽然各执法部门都在现场维持秩序,但路中间的乞讨人员依旧我行我素。

  宣武区保安分公司一王姓保安员说,一般也会去劝乞丐不要在道路中间,但不能强制他们离开。“现在的救助制度不是强制的,因此在遇到流浪乞讨人员时,我们一般都先问需不需要救助,但往往都得到了否定的答复。”宣武公安分局党警官说,在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乞讨人员的回答一般是“叫我走可以,但我不要救助。”

  党警官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这些乞讨人员每天的收入很多,而且对于他们自称的种种乞讨理由,都是不可信的。

  市民:对于乞丐的真假很难分清,乞丐往自己身上蹭时觉得别扭。

  “这几天那些讨钱的少多了,倒是难得清净”,在复兴门地铁站上车的一位50多岁的女士告诉记者:“我平时在这方面的慈善花费可不少,很多时候,也很难分辨他们的真假,就算是做点善事吧!”与女友并排坐在一起的吴先生说:“那些讨钱的是哪人多往那挤,脏兮兮的往你身上蹭,总是觉得别扭,一般都是掏些零钱给他们。”一位任先生则表示:“对那些看起来还不老的乞讨者,我是不给钱的,他们如果真困难,就应该想办法去打工挣钱。”

  社会学教授:对乞丐的管理,关键是救助和城管协调起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李教授说,一些流浪乞讨者不愿进救助站,除了个别人不了解救助站的位置、职能,害怕遣送不愿回家外,更多的是另有原因,如他们在外乞讨收益较大,或者背后受人控制等。

  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既要有人文关怀,也要有原则,两者往往还不能掺杂一处。关键是现在的救助应该和城市治安协调起来,对于这些问题,最好还是通过政策和法律的层面去解决。

  (张剑锋李华良张太凌)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