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再论“教育产业化”就是个“馊”主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00:20 人民网

  网友:徐晓

  刚刚开学第二天,还没有从节后的疲劳综合症中恢复过来,就又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去了。恰在此时,看见了网友傅祖洪的《再论“将‘教育产业化’进行到底!”》一文。首先我对因我的文章给傅先生带来的“不安心”感到“不安心”。因为看完傅文,觉得他也是一名忧国忧民之士,殚精竭虑的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寻求良方之人。而且,他洋洋洒洒万言长文,三分之二都是批判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的。这一点,恰恰与我相似。因为我也对中国教育的现状非常忧心,我更对教育腐败深恶痛绝。但我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网友傅祖洪坦承“本人穷矣”,属于未“先富起来”的百姓的一员,却偏偏屁股坐歪了!坐在老百姓的对立面去了。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表示遗憾。下面,我从九个方面,将“‘教育产业化’进行到底”一文批驳到底!

  一、 网友傅文跟帖与我的网文跟帖之比较

  也承蒙编辑厚爱,将我的《“教育产业化”就是“馊”主意》挂上了热评栏,到1月27日晚上,已有主帖254条,跟帖93条。与傅文的“到1月25日,已发主贴53条,跟贴13条”相比差距何乃如此悬殊?从中可以看出民心的背向。

  傅文的跟帖1、“教育产业化”并不是解决现存教育问题的良方,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公益的事业,因为学校毕竟是培养人材的地方,产业化就必将讲求效益,必定与利益挂钩,这样就失去了办学的宗旨,我同意打破垄断,我们可以引入民间办学,来注入竞争机制,比比谁办学好,让民众自己选择,如果单单讲引入产业化这不但解决不了乱收费的问题,反而会使乱收费愈演愈烈,这无异于饮鸠止渴。

  跟帖2、对“傅祖洪”兄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我国政府都在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难道我们要把“百年大计”推向市场?连“万恶的帝国主义——USA”都做不出的事。布什如果把“傅祖洪”兄的文章作为执政后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想布什家族今后一定不缺鸡蛋,而且是被禽流感污染的。记着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当然,也有赞同傅文的,但多数是对他揭露的中国现行教育主要是他所生活的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批判。

  而对我的网文的跟帖则一片叫好声和赞同意见。

  跟帖1、旅美博士赵勇在回答新华网友有关“教育产业化”提问时的话:

  “美国在中小学教育里没有所谓的产业化,产业化是在职业培训里有一些,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不一样。教育目的一个是培养人,对整个国家、民族的义务。另外一种是对你个人有利,比如说你今天学了英语,马上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那这个马上可以产业化。但是大多数地方还不是产业化经营,美国的大多数教育机构还是非盈利机构。

  中小学生没有什么收费,完全免费。教材、学习用具、工具等都是免费的”。

  跟帖2、我们搞任何社会变革都要首先提到“中国国情”,难道“教育产业化”就不应考虑“中国国情”了?这是政府在推卸责任,将所谓“欠账”让老百姓来承担,“教育产业化”只能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在目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下,“教育产业化”只能培养出更多的“眼镜蛇、白骨精……”。

  跟帖3、教育须“育”,不是“产”;什么育,育是投入,是义无反顾的投入。

  教育绝对会有产出,但是教育的产出和其他任何产业不同,他不是有形产品的生产,也不仅仅是输出一种服务,要考量教育的产出已经难乎其难了,更何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看到教育产出的结果是什么会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我们搞教育产业化的人偏偏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所谓产业化,就是要讲产出,要追求利润,在最小的投入下寻求最大的产出,如此以来,只有把教育的“产出”重新定义,怎么定义呢,多少学费?多少创收?……

  跟帖4、“教育产业化”是不负责任官僚企图甩包袱,把人民的纳税钱用于制造“政绩”往上爬,谋取更大的权力,谋取更大的私利的馊点子,也是迎合新生资产阶级巧取豪夺的贪欲之心,之意。“教育产业化”,必然使穷者愈穷,弱者愈弱。势必危害国家、人民、民族。

  跟帖5、教育产业化,是在祸国殃民。本来我国搞的“义务教育”就不正宗。义务教育的本质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学龄儿童必须无条件的接收教育,如若不然就是违法;二是政府必须提供免费(学费)教育。现在那条也没做到,收费、高收费是根本原因。

  跟帖6、目前家庭经济情况贫富差别很大,有相当一部分人刚刚解决温饱,何况陆续还有人要下岗、失业。在此情况下再高收费,加之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势必把本已拉大的已到危险境地的贫富差距再度拉大。不但是他们这辈子富不起来,而且注定下一辈也必然贫困,因为没有文化。

  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雪亮的。在群众的心目中,教育产业化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不明白的是聪明如网友傅祖洪怎么就不明白呢?还是没有承认的勇气?

  二、 网友傅文所披露教育腐败都是“教育产业化”惹的祸

  其实网友傅文最有价值的就是有关他揭露的教育腐败现象。而我仔细一看,发现他所揭露的学校腐败的种种都与教育产业化有关。如傅文说“就学校收入部分而言,除了书本费外,还有诸如“电教费”、“水电费”、“住宿费”、“体育活动费”、“实验器材费”、“搭伙燃料费”。此外,“电影费”、“体检费”、“牛奶费”、“校外辅导员讲座费”林林总总。你说哪项费用不是名正言顺,人家电影队、卫生院、奶牛场、校外辅导员也来为学生服了务,他们都得收费呀!其实,个个肚明,当中的折扣不少哇”。正因为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所以产生了这费那费。因为产业化就要讲收益,而收益的来源和对象只能是“沉默的羔羊”——学生。

  傅文说得好:如果钱永久收下去,这样的投资简直是“零风险+永久暴利”。学校可以多搞一些这样的“既无需政府投入,又能提升教学设施档次”的伟大发明,“让教育早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回忆一下我在“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馊主意’”里引用的汤敏博士的原话:“若3年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增加一倍,达到年招生量200万人的水平,并一律实行全额收费,学费每年1万元,其它费用4~5千元,高校可每年多收学费200亿元,在校消费约为40亿元,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匡算,这240亿元可拉动100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

  这不是一些鼓吹教育产业化的人的美好设想吗?可这样一来造成了什么结果呢?网友傅祖洪也帮我们想到了它的后果:“这可能是建议高校扩招的汤敏博士没有考虑的深层次弊症。虽然大量的民间资金砸在了大学校园里,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短期内刺激了消费。但大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毕业生)却“卖”不出去”。“同时,高校扩招导致教师编制和教育经费持继增加,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供血”更加不足,整个教育结构失衡。你看看,一边是大量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另一边是满街大学生找工作”。

  “我不知道,汤博士的“投资拉动消费”是否是头痛医脚的怪方?罪过!”用不着我说“教育产业化”的罪过了,网友傅祖洪帮我批驳得相当深入透彻。我真得感谢网友傅祖洪帮我的无偿援助。

  三、 民办教育就是医治公办教育的灵丹妙药?

  在列举了一通教育腐败的事实之后(主要是农村中小学),网友傅开出了治病良方:“我认为,公办学校管理上存在种种诟病,所以应鼓励民办学校大力发展,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民办教育如何兼顾求取社会效益与资本效益呢?我说:“想使好的学校越来越多,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民间接手重点学校开始。”

  “传统教育管理体制非可不改。教育产业化是变革教育管理体制的途径,而不是目标!!!”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产业化的方式之一。此外,还可以公办民助、公办民管或教育资产股份制、合作制”。

  民办教育就是医治中国教育的良方?此言谬也。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人,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人。在于一批有责任心、有抱负、爱我中华、科教兴国的人,是一批懂教育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即使如傅文所指责的那一批公办教育的蛀虫,改制成民办的就能办好吗?蛀虫就是蛀虫,贪官就是贪官!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相反,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他们会变本加厉的收刮百姓的钱财。因为,凡是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帜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赢利,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人,都绝不是热爱教育的人,靠一群想着赚钱的人能办好教育吗?为了说明民办教育不是医治教育的良方,我不惜公开我的一段隐私,那就是我曾在本市中区一著名的民办中学兼职且时间长达5年。我对民办教学的内幕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但总比网友傅祖洪知道得更清楚、更直接、更有发言权一点吧。

  民办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这是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我所在的那所学校的师资是没有问题的,几乎全是退休的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像我等在职的属少数。学校也正是靠此为号召,收费自然也高。平均费用比公办高出几乎一倍。而且一些老师打着名师的招牌,乱收费搞补课。除了星期天搞家教外,中午那点时间也不放过,讲几道题,也要收几十元。学校基本没有管理,老师每学期开一次会。所以老师经常迟到或旷课。随意调课也属常事。另外,因为学校没有自己的房产,是租赁别人的房屋,一个学校常常分成几个教学点上课。加之为了打点方方面面的关系,要花不少的钱。如每年的教师节,请的客人比上课的教师还要多,红包的数目就不少。公办学校的腐败在民办或私立学校一样存在,如果不是更加厉害的话。为什么?因为公办学校事实上还存在各级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而民办和私立这方面更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难以为继,生存艰难。

  有自己的校产又怎样?重庆著名的贵族学校桦桦已经倒闭;另一著名贵族学校开明业以转让。如此不稳定的民办学校能拯救中国的教育吗?

  这里我不得不对网友傅先生又一次带来“不安心”:没有调查就不要开黄腔。纸上谈兵终觉浅,要开药方须对症!

  四、 各地办好公办校的种种措施和方法

  就在傅文把公办校贬斥得一无是处之时,其实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为把我国的教育办好而不遗余力。下面摘引各地报道加以介绍,以正视听。

  1、行业自律

  据《中国教育报》1月7日报道,陕西省72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日前坦诚相约,发出联合倡议: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坚决杜绝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乱收费现象发生,将重点高中办成让社会放心的学校。

  2、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

  在我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在2003年达到空前的高峰,众多中小学校长因乱收费而“落马”。

  在教育部通报的8起乱收费案件中,就有江西省上栗县金山中学校长、副校长因违规收费5.52万元被撤职;上海普陀区江宁学校因收取139.2万元的择校生赞助费,校长被免职;山西省乡宁县光华中学违规收取复习费和中考复习跟踪测试试卷费12785元,校长被撤职。

  被撤职或免职的还有:宁夏9名校长、辽宁5名校长、湖北76名校长……

  今年2月,中纪委第二次会议提出反腐倡廉要深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被列为第一条;

  5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系会议制度,要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

  8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治理乱收费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

  9月,国务院七部委在全国范围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

  3、校务公开,遏制“名校”腐败

  代表建议实施校务公开 遏制“名校”腐败(新华社记者翟伟、邬焕庆)

  最近从湖北武汉市方面传来一个好信息:截至2002年6月底,全市有2000多所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实现校务公开,推行率达100%。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罗国轩称,此举对于实现学校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保障体制,从源头遏制腐败,意义重大,是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早在1999年元月,武昌区就从校务公开调研入手,先后组织召开教职工动员会、教工代表座谈会、党员大会形成共识,并以教代会为载体,让教职群众广泛参与,在武汉市教育系统率先推行了校务公开试点。公开的内容有:教工的职评、考核、晋级、评先、分房、出国进修以及学校的重大决策、大宗物资购买、工程招标等。经过两年半的实践,目前已经探索总结出了组建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范围、检查评估标准等一整套相关的管理方法和实施步骤,为武汉市推行校务公开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代表们指出,尽快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机制是防止“名校”腐败和其他学校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关键出路。凡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教育收费,包括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借读费、住宿费和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等学校所有的收费,均应实行公示制度。公示的主要内容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收费减免的政策也应进行公示。学校要在校内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向学生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学校在招生简章中要注明有关收费项目和标准。在开学时或学期结束后,通过收费报告单等方式向学生家长报告本学期学校收费情况,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实际收费与规定的收费是否一致。

  “对任何腐败都不能漠视、默许甚至纵容。有关方面应该赶快采取措施,驱除校园滋生腐败的基因,还校园一片本色的净土。”(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以上报道不是全部,但我们也因此看到了中国公办教育的希望。这比只是指责要强过百倍吧?

  五、中国公办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网友傅祖洪还有一点是极不严肃的,或说是以井观天的。他说:“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已是扶不起、供养不起的阿斗!!”

  此话如果不能说是太无知,就是说得太片面、太武断、太绝对了。为了给网友补上一课,我摘录了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报告会“上作的《关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的报告。

  陈至立说,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她说,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2001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与1990年相比,青壮年文盲人口减少了4100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万人,是1988年的2.5倍。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到1949万人,比1988年增长40%。

  陈至立说,13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64万人,是1988年的2倍。专业结构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成人教育进一步满足了各种教育需求,2001年,成人技术培训结业了9270万人次,还有6757万余人在校学习。为加快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利用国债在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新建了186个职业教育中心。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陈至立说,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是1988年的5倍。1999年到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6%提高到58%。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了近1200万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以上的数据虽然枯燥,但对于正确的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无疑是最权威、最真实可信的。另举一中央台不久才播报的消息: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首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比2002年增加3%,这标志着首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在全国率先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据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毛入学率达到15%,即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50%,即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那就是京沪地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普及化了。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15%~50%之间为大众型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

  而另据权威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5%,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难道不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吗?

  六、 中外教育再作比较

  正是由于“教育产业化”的不可行,导致了几乎所有国家实行基础教育义务制。在财富不均的社会里,实行义务教育,使得小孩子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下成长,是保持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重要条件。

  基础教育的非产业化,似乎是共识。而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也主要靠政府拨款。由于美国大学的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大学的情况。

  美国大学分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靠政府拨款,至于私立大学,尽管很多名声很响,规模大部分很小,学生人数并不多。私立大学入学的学生中,如果家庭不富裕,能拿到各种助学金。即使是缴付了全部学费的学生,也并不是市场成本。美国的私立名校,运行成本大约有一半来自捐款,也就是说,学费大概只有市场成本的一半。为什么私立学校会采用这种运作模式呢?

  如果学生的学费是市场成本的全部,很多学生毕业时必定债台高筑。如果学生毕业时找不到高薪的工作,他们很可能进入地下经济来逃避还债,地下经济的职业往往收入低,而且很少升迁的可能。所以市场化很高的私立学校也是赔钱办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毕业生有很多学识,但没有很多债务。这些毕业生在职场成功之时,不能不感念母校赔钱办学的恩典。比如说,普林斯顿60%的校友,都向母校捐赠。

  由此看来,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教育系统是产业化的。从学生个人讲,教育是一笔极大的投资,占据了一个人最有活力的十几二十年时间,而我们知道,大的投资对稳定性要求相当高。如果学生求学期间背上巨额债务,风险会增加很多,这样会大大降低教育的价值和社会的财富。相反,如果毕业生学识多,债务少,他们创造的财富会增加国家的税收,从而保证教育的支出。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看,无论哪个国家也绝对不会让教育产业化的。

  七、中国教育绝对应加大政府投入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绝对应加大政府投入,从实质意义上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一个国家若想真正的获得长期健康高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对教育大力投入。“藏智于民”,从某种程度上比“藏富于民”更为重要。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共同的,就是都认为教育投入不足,希望投入得更多一些。其中也包括美国。中国的教育投入在过去短短5年中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从2.55%到3.41%。特别是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本身就很快。我国《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要高于本届政府财政支出的速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

  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2004年第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8.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3.41%,是1989年开始对此项指标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此言表明政府有决心有信心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另外,与其教育产业化,不如教育捐赠化。提倡真正热爱教育的企业家商家或一切有钱的人士向教育捐款。向西方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捐赠体系。西方的私立大学都是由私人和政府捐款资助运行的。西方国家崇尚财富,但也更懂得如何有意义的使用财富。因此历来就有公众普遍的自愿捐赠教育经费的社会文化,这些捐赠对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弥为重要。但是这一点在中国却很少看到,似乎中国人更习惯把全部的财产留给子孙。因此,推行提倡正确的财富观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捐赠体系,来接受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的捐赠,并监督使用于基础教育上,尤其是那些老少边穷地区。

  八、 教育即使算产业学生也不能算产品

  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经济将产业分为三大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是第一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是第二层次;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性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是第三层次。产业经济学将教育划归为第三产业。由于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我国国家统计局于1984年4月对中国的产业首次进行了划分,教育分在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世界各国也普遍倾向于将教育划归为第三产业。

  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有何不同?

  1、教育的多重属性和多种功能决定了教育“产品”的多重性。

  一般产业的属性比较单一,如第三产业中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都属于私人品性质,即具有利益上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具有生产力属性,还具有明显的上层建筑的属性。因此,培养人的活动,除了要给受教育者提供知识服务,还有政治的功能,经济的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繁荣学术的使命。从教育的单位——高校本身的职能来说,除了教学,还有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这也决定了教育服务这种“产品”具有多重性。教育的受益者,既是受教育服务这种“产品”具有多重性。教育的受益者,既是受教育者个人,也是整个社会。因此,教育服务既有私人品质性质,也因知识的传播和为社会服务而产生长远的外部经济效果,为社会所共享,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属性。如义务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基本上属于公共品性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在发达国家适龄人口中也只能有一部分进入高等学校,这样,他们消费的这种教育服务就有部分独占性与部分排他性;同时,高等教育还能提供为社会共同享用,人类共同拥有的学术贡献,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就具有典型的公共品性质或公共品属性,它体现了教育产出的特殊性。

  2、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人才)不是教育的产品。

  作为第三产业的教育产业,它不像第一和第二产业那样有实物产品。教育作为服务业,它提供的仅仅是教育服务,主要包括育人服务和学术服务,这些服务是由学生来消费的,教育提供的不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人的成才或人力资本的形成,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又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使是受教育阶段,也是不同阶段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不能把人才(毕业生)看成是完全由学校(教师)加工的产品,而且当他们在人才市场参与交换时作为供给方只是他们自己,不是教育部门;参与交换的商品是他们具有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者个人。

  九、 中国的教育就是不能产业化

  什么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其本质并不是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教育产业化的初衷原本是一个营销方案中市场运作的广告词,是资本市场开发的一个新品种,是一个漂亮的策划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和公认的定义。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作为产业的细胞——单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企业最显著的特征。不管“教育产业化”的提倡者所理解的“产业化”是什么意思,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即应该象办企业那样办教育,既然如此,就必然要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产品必须商品化、市场化,并以盈利为目的。而这正是争论的焦点。

  由于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多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不了不能简单地把办教育和办企业等同起来。笼统地提“教育产业化”,在理论上难以立足,在实践中可能产生误导。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如果教育产业化,把教育办成赢利事业,教育的某些重要功能,势必受到削弱甚至忽视,另一方面,也为时下禁而不止的高收费,乱收费提供理论依据。

  教育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莫不如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商品化”或“教育市场化”的提法。

  再一次引用 教育部长周济话:政府从未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同企业等同起来别再用教育圈百姓的钱了

  最近,海外有媒体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败笔”就是教育产业化问题。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周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周济说,这个看法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就是一个败笔。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提出教育要产业化。他推荐大家去看最新出版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他说,我认为这个问题作为学术研讨是可以的,但是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应避免用教育产业化的概念,不能以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来指导教育发展,更不能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

  周济强调,我国的《教育法》对这一问题的性质做了明确规定,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同企业等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社会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就会对教育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平。

  周济特别说明,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始终负有主要责任。但是,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成本的分担,但是,这跟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中小学教育执行的是国家授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但是,在人口高度流动的市场经济中,这些安排显然是老朽的。所谓的“户口制度”正在侵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计划经济对教育资源的畸形配置也是原因之一。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对群众,对学生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

  周济部长代表国家阐述教育政策,最具权威性。作为海归博士,以他的学识和见闻,也应属大方之家、大家之言。作为压轴,当属全文杠鼎。

  以上连引带证不知觉就超过万言,就此打住。顺带声明,笔者不再回应任何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鸣文章了。因为教育产业化就是个馊主意,是个馊得发臭的臭主意!

  相关文章:来源:人民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