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信用社,缺钙的“金融巨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03:03 红网

  我国农信社诞生发展历史不过短短的50年历程,作为一个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金融机构,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一直先后沿着“人民银行―政府基层组织―农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省级政府”、管理体制前后主要历经五次变更而一直未成定制的反复线路来回震荡,波浪回旋、跌宕起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信用社法人机构34909个,职工62.8万人;各项存款余额2233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1.5%;各项贷款余额16181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0.8%,迅速成长为一个我国法人机构、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广而居金融业第四把交椅的“金融巨人”。夯实基础、真正属于农民的起步壮大顺利阶段

  1951-1959年,为新中国农信社诞生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新中国翻身农民的更好发展,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作出按照“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坚持合作制”大力发展农信社决定;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信社8.8368万个。管理反复下放变换的缓慢潜伏发展阶段

  1959-1979年期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和遭受“大跃进”、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损害,农信社发展极其缓慢,几无起色,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成了专门为基层社队服务的金融工具。“民变官”和不良贷款突飞猛进而质变的阶段

  为了全面使农信社走出困境,1979-1996年间试行由农业银行全面接管。农信从此由“民办”向“官办”的质变,成了其“附属品”,农民从此逐渐与自己养大的“孩子”绝缘。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县联社。从此农信社成了农行的“基层机构”,纳入了“官办”的轨道而由其封闭运行,贷款大量倾泄投放到乡镇企业,成了无监督的金融真空地带:之前农信社大都还能保本或微利经营,此后就一直“走下坡路”不回头;资产质量从此突变而成“地雷”;大量亲朋和关系人的安插,“金融世家(家族)”从此形成。托管无奈、探索不断和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寻求突破阶段

  鉴于由农行管理的严重弊端和巨大风险潜伏,1996年至今农信社转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期间通过系列的改革整顿和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加上打了几支“强心剂”,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而有了生机:5年间减少信用社法人机构1万多家,精简人员4万人;至2002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比1999年降低14个百分点,今年6月末又比年初下降5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别减亏增盈52亿元、38亿元和71亿元,亏损额分别减少23%、17%和32%,亏损面分别下降10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但同时央行作为“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成了其健康发展和顺利改革的障碍。故由此到今央行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性改革和局部性试点推广,如合(兼)并、重组等模式,但因其产权职能、管理体制和历史包袱等重大问题未能解决,造成探索性改革效果不明显,现进入到“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而寻求突破”的生死选择关头!病残苟延的农信社,成了接收金融“包袱”的黑洞

  回顾农信社的50年艰难发展历程,其在全面支持和解决我国最大问题-“三农”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成为“三农”发展的资金支持的绝对主力军,且地位日益重要: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83.8%,比1996年增加5479亿元,比重由1996年的23%增加到现在的43%,提高了20个百分点,90%以上的信用社开办的小额信用贷款使全国6072万农户受惠;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到74%。

  但由于其承担的角色太多(如政策性财政金融业务)和经营管理的不善等等原因,始终未能成长为能独立行走的“成人”。我们发现其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成了接收金融包袱的黑洞,成了一个没娘的孩子,谁都能随便“欺负”,凡化解不了的金融包袱,大都由其承接背负,使之成为一个步履维艰、苟延残存的金融巨人。至2000年底:全国农信社不良资产为5174亿元,其中逾期1582亿元,呆滞2672亿元,呆账92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则为1232亿元;全国农信社总计资不抵债2361亿元(李剑阁)。

  主要是由如下的几次接收成了关键因素(包括有些巨额政策性亏损):

  1994年至1997年间,全国农村信用社支付的保值储蓄贴息。

  从1979年起由农业银行全面接管,到1996年的终结,是其整体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成了农行的“附属品”而不良贷款突飞猛进。行社脱钩时,其把大量企业改制、?畹仍蛟斐傻乃鹗Ш拖缯蚱笠荡粽舜钏Ω┬派纾裣铝瞬涣即钫飧觥岸ㄊ闭ǖ薄?

  1999年农信社又成为接收地方政府“两会一部”金融包袱的机构。全国各级政府为此向中央银行再贷款1411亿元进行了“两会一部”金融风险的化解,剩下的由各地农信社“选择性”接收和关闭农村合作基金转入的损失,使之雪上加霜。

  2000年之后,又成为接收原由各级人民银行等一手开办经营的“城市信用社”的机构,两个难兄难弟的“弱弱组合”,成了一条绳子上的两个蚂蚱,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农信社,还要打几次“强心剂”进行施救?

  1997年农信社由人民银行托管接收时,已成为一个伤痕累累、满目疮痍、需要不断供氧和打“强心剂”的严重“病患者”。加上当时的大环境严重恶化:农村基金会、供销社股金和乡镇企业基金会,20世纪80年代在乡镇一级依法设立而为社区内农民服务的资金互助组织,部分机构将百姓存款或股金用于投资,但损失严重;1997年后陆续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信社和城市“三乱”(即乱批设金融机构、乱从事金融业务、乱集资);1999年3月开始,全国两万多家农村基金会陆续开始清理整顿,为解决被撤销金融机构支付个人合法债务和外债的资金缺口,26个省(市、自治区)以地方财政作担保,总计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申请了1411亿元的再贷款。

  此时农信社被迫成为接收农村金融市场包袱的“天然黑洞”,已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面对此情,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历史上开始的第一次施救,也是《人民银行法》等金融大法台后的第一次“最后贷款人”出击。当时的各级基层央行成了农信社的“救世主”和风险承担者,唯恐随时发生连锁金融风险,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动用一切手段与力量,早晚进行对其资金头寸的监控来确保支付;并及时地在全国陆续铺开实施“支农再贷款工程”,每年增加超过200亿元以上的投入额度为之培植“造血”再生功能;到2000年末才开始“转危为安”而重发生机。

  今年成立银监会后,又将对农信社进行规模庞大的改革和施救:全国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将逐步交由省级政府管理,这项工作率先在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江苏8省市进行试点。同时配套实施四项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对亏损农信社1994年至1997年期间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分期补贴;税收减免——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试点的农信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对所得税和营业税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资金扶持——对试点地区农信社采取专项再贷款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来置换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利率施救——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2倍范围内浮动的利率政策。农信社,你的未来不是梦?

  从上我们会得到许多值得永记的东西,包括经验和教训、失败与成就、痛惜和喜悦,更多是令人难忘的痛思。或许我们可从中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作为我们继续前进和改革的参考标值,但历史不会再给我们更多选择机会,包括重犯错误的机会,因为面对WTO等生与死的考验,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和前进!

  现在又将农信社逐步交由省级政府管理,金融业员工对此却是心有余悸,从其发展历程和政府办金融的“经验”来看:地方金融机构的问题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大多是由地方政府干预造成的,并非监管失责,而所造成的损失、责任和债务却始终没有一个责任性交待结,都是由国家买单了事!“一系列改革都以向中央撇账为基本行为特征,以坏账积累为基本体制性后果”。更有地方政府提出:中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正好可以通过豁免央行再贷款本息来放松银根!农信社不能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是一个随便捏的面团:有些所谓的改革和试点及其成本与损失,必须进行责任性处置追究,不能无端成为包袱的“接收大员”和反腐败的遗忘角落。

  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或许是一个无解方程式,更无最佳模式和示范区!中国是一个以2500多个县域为根本格局基础的国家,各地状况不尽相同,民族众多,基础和发展能力水平不平衡,必须根据各地实际进行自主选择金融改革发展模式,绝不能寻求和硬性试点什么所谓的最佳模式或示范推广模式,市场和历史是不能允许我们作出想当然的设想,更不能通过“专家与精英集团”的人为操作来达到假想目标或实现它们的预期,它必须遵循市场和历史的运行规律才能取得成效。 作为基本上垄断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农信社,其发展前景是巨大无比的,但潜力和挑战并存。在统一解决历史包袱、规范金融市场、整顿金融秩序和完善金融竞争机制,修订完善金融法规和加大责任处置法规的前提下,放手由农信社通过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来进行金融市场的进退选择;在确定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大政方针后,可允许各种多种经济成份(包括国外)参与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由各地根据地方实际的多种成份参与的“合作、股份或交叉制”,?踔痢拔尬巍保怪嬲沙の叭狈竦慕鹑诰奕耍?(稿源:红网)(作者:张君生)(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