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传教到绘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09: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胡盛梅
  深秋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里,我们前往位于比利时南部的波利那什地区,去寻找凡高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波利那什曾是一片矿区,120多年前凡高来过这里,当时他满怀热忱从荷兰老家来到这里,不是为了绘画,而是为了向这里苦苦挣扎的矿工们传教,希望以此来帮助矿工们摆脱苦难。

  离开车来人往的大路,拐进一条通向一片沼泽林的小路。和刚经过的马路仅有几步之遥,但眼前的景色已全然不同,抬眼望去,眼前是翠绿而幽静的树林,左边不远处的小路尽头,矗立着一幢略显孤单的红砖瓦房———这就是凡高曾经寄宿过的房子,现在已成为“凡高故居”博物馆。正是在这里,凡高放弃了传教,开始了他一生最终的选择———绘画。对凡高来说艺术和宗教从来都是不可分的。

  1853年凡高出生于荷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信奉新教的虔诚牧师,母亲擅长水彩画和散文写作。凡高自幼习读《圣经》,当时的教义问答集常常借助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解释经文的含义,潜移默化之中,凡高逐渐学会用符号来诠释世界。那时候,学生们不仅要阅读理解《圣经》,还须到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发现上帝的存在。在凡高的心目中,《圣经》的字字句句都是真理,他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些真理,上帝和耶稣成了他努力效仿的榜样。

  他用全部的身心去分享别人的痛苦,并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道:“对我来说,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做教师或者牧师或者既是教师又是牧师的福音传教士”,“我要到工人中去,到穷人中去,去为他们宣讲《圣经》的启示。”1878年底凡高来到了波利那什,他听说那里的矿工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在波利那什,凡高成了一名非专业的传教士。他常常在宗教会议大厅里向众人宣讲。有时晚上还在工人大会堂演讲。为了和矿工们融为一体,他过着和矿工们一样艰苦的生活。当矿井发生瓦斯爆炸时,他甚至下到井底去救助被困的工人。他对宗教“过度”的热情让他的上司感到震惊,并于1879年7月解除了他的职务。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凡高仍留在波利那什,寄宿在那栋砖房里。他潜心阅读,反复思索。终于,他发现可以借助绘画向人们展示他眼中的世界,他要用画布上的画把人们从尘世的苦难中解放出来。1880年,凡高放弃了传教,开始自学绘画。最初的一批作品是临摹他所崇拜的农民画家米勒的《播种者》。从不妥协的性格让凡高不知疲倦地勤奋习作,一日不辍。

  不久,为了继续学习绘画,凡高离开了波利那什,但波利那什苍凉的土地、灰暗的风景、穷苦人的疾苦,都已深深地刻在了凡高的心上,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源泉,影响着他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并使他前半期的绘画作品都具有灰暗色调。

  凡高那灰暗的调色板直到他1885年11月再次来到比利时才有所改变。在这个港口城市的短暂停留中,凡高发现了17世纪比利时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尽管他并不欣赏鲁本斯绘画的主题及风格,鲁本斯画笔下那些白白胖胖的小天使以及为小天使们所簇拥的身体丰满的女神,和凡高眼中的世界大相径庭,但是,鲁本斯明亮而丰富的色调所具有的强大表现力感染了他,使他对光和色调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在作品中运用明亮而丰富的色调,他的创作也更富有活力。

  随后,凡高到了法国。在那里,他的创作风格日渐成熟,他的画面变得明亮鲜艳,旺盛的创作精力使他完成了包括《向日葵》等名作在内的大量作品,他的艺术天才放出了最灿烂的光芒。

  从比利时的波利那什到法国的阿尔勒,从《吃土豆者》到《向日葵》,10年中,凡高的作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果说《吃土豆者》是在影子里完成的,那么,《向日葵》就是用阳光画出来的。但是,他绘画的主题总是和他在波利那什开始绘画时一样———普通的人和普通的景。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06日 第十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