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飞“花”传情玩哆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7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景军文/图
  回侗乡老家过春节,图的就是那份热闹。那些传统年俗让人从初一到十五的元宵节,一直都沉湎于喜气之中。侗家闹正月的活动可多了,唱侗戏、舞龙灯、赛芦笙等等,最让人心动的也是男女青年最为热衷的竞技娱乐当属———哆毽。

  哆毽,如同汉族地区的踢毽。“哆”在侗话里就是玩、做的意思。可侗家可不是用脚来踢,而是对手双方用手拍过来拍过去,“赛事”不紧张不激烈,轻缓得像是在漫舞。

  刚吃了初一的新年茶,有人就来约了,“看哆毽去!鼓楼那热闹得很哟。”我抄起相机便往寨中的鼓楼坪跑。青石板铺就的鼓楼坪里,早已聚集了众多喜气洋洋的“腊汉”与“腊妮”(后生崽与姑娘),他们飞扬着矫健的身姿,将一支支羽毛毽子拍来拍去,鼓楼坪里充溢着掌击毽子的清脆声音,姑娘们银玲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侗族的哆毽与打羽毛球的规则有些相似,以哪一位将毽拍得高拍得稳,少落地为胜。

  我们侗家的毽子做得很特别,在侗乡,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得杀鸡敬先祖,年轻人将鸡颈部那些色彩鲜丽的长羽毛收集,用麻线扎成一束,再将两片干葫芦壳剪成直径五至六厘米的圆形,中间钻一个圆孔,将那束羽毛扎实地套在圆孔中。当地的山溪边长有一种芦苇似的植物,秋后结有珍珠一样的果子,光滑如脂、洁白如玉,人们便将珠子串成一圈系在两片葫芦壳之间,哆毽击拍时,就会发出清脆动听的响声。因各家杀鸡时的羽毛色彩不同,所以做出的毽子自然是五颜六色。从鼓楼坪里放眼望去,毽子就像一只只欢快的鸟儿在人们头上飞来飞去,煞是好看。特别是年轻人拍得心花怒放,想必有不少是热恋中的情人。一旁的邻居告诉我,原来相互心仪的腊汉、腊妮们是早就约好的,初一上午就一起汇聚在鼓楼坪里,大家一起哆毽,放松的玩乐调情。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场合里,他们虽没有唱一句情歌,但浓浓的情早已随着彩羽毽及笑声飞去荡来了。这种将情爱寄于竞技运动中的项目,在侗家传统侗歌里被称之为:“飞花传情”,想来甚是贴切。

  快到中午时分,随着不断地有人加入,哆毽的场面更为热烈。他们由原来的一对一的对打,发展到三人、四人交叉打,场面上笑声、击毽声不绝于耳。年轻后生崽看上了哪位姑娘,就将自己的毽子拍过去,那姑娘也会在“百忙之中”应接,原与这位姑娘哆毽的小伙子也是不会怪罪,这时三人就交叉打。但哆毽的人多了,交叉击毽的人也就会增加,将羽毽失手落地也时有出现,如姑娘将对方的毽子掉落地上,小伙子就会说:“阿妹呵,一心哪能二用?月在天上莫老望水中呵!”话中有话,说得姑娘脸颊潮红;如小伙子没能接住姑娘的毽子,姑娘也会“挖苦”两句:“阿哥呀,一牛难拉二犁,莫摘了桃花又攀李花……”言语中弦外有音。情到深处,有男女双方私下相互交换了羽毽,将羽毽当做了定情之物。新春的第一天,融在这样的氛围里,让人觉得甜滋滋、喜洋洋的。

  在侗乡,不会哆毽的年轻人是会被人笑话的,我也被他们拉上场,这侗家“羽毛球”打了二三十分钟就出了一身汗,松了筋骨,心情舒畅,好似又回到少年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2月07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