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化肥,涨价的理由站得住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00:17 红网

  据《财经时报》的报道说,2003年化肥价格一直上扬,广东2003年初尿素价1200元/吨,国庆后升至1600元/吨,目前零售价达1700元/吨。陕西、四川尿素也从1250元/吨涨到现在的1600元/吨。目前厂家和经销商没有降价的打算,2004年农民将要购买高价肥,付出比往年高得多的农本。

  面对《财经时报》的采访,生产厂家、经销商、行业协会、农资服务部门提出了“成本拉动尿素涨价”的解释。诸如:全国整顿小煤矿造成煤炭供应量相对下降,煤炭货紧价涨;煤电价格上升和部分地区对化肥生产拉闸限电,导致尿素成本上升、产能下降;去年年底全国严查公路运输超载,煤炭到货不足;年底是农民冬储化肥的季节,也导致化肥市场供应量偏紧,价格上升云云。

  化肥业界这些涨价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整顿小煤矿造成煤炭货紧价涨”,此说未必。化肥用煤,九成用量是原料煤,业内称白煤。各地肥厂历来都购买山西阳泉大矿的白煤,出于对小煤矿能否提供合格原料煤的考虑,整顿之前肥厂们本就不大购买小矿煤。将煤炭货紧价涨归咎于整顿,不但是托词,而且是对整顿小煤矿减少伤亡事故政策的污诘。

  “公路查超载,煤炭到货不足”,这是怪论。化肥厂家的煤炭运输,一是铁路,二是水路,少有汽车运输的。水运价每吨公里价0.2元以内,汽车吨公里价则要1--2元,高出四五倍,万不得已不会采用汽车运输的。就算汽车运输,难道以往到货充足竟是靠的违章超载么?简直是笑话。

  “农民冬储化肥导致货紧价升”,更是奇谈。农民们一般并不冬储化肥,一是暂时不急用的不会去花钱,二是一些农民买肥还得借贷款。商家既然也知道“进入10月,化肥市场进入淡季”,借口“农民冬储”岂不是自相矛盾?

  站得住脚的理由是煤电涨价,这也有账可算。化肥工业电价不高,一般是0.2元一度电,夜间避峰用电每度只有0.11-0.15元,基本上可把涨价的部份冲平;即便电价涨一分,摊在一吨尿素中的电费只有4.4元,而实际上电价上升少有超过一角钱的。煤涨价的幅度比较大,每吨上升150-200元,以高位计每吨尿素中煤价上升70-80元,而每吨尿素涨价350-400元,则是煤价上升的四五倍。每吨尿素煤电涨价的因素在120元以内,厂家和商家则以煤电涨价为理由,要从农民手中每吨多拿去200-250元的超额利润。

  化肥涨价,其实是跟风涨价的心理在作怪。2003年秋粮涨价,原粮价每斤上升只有0.07-0.20元,这是党和国家致富农民政策的成果。几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半年收了些粮食涨点价,天理能容,人心可纳。平均一个农民种二亩地,收了二千斤粮食,涨点价不过多收入140-400元,多乎哉?不多也。化肥厂家和经销商家跟风涨价,将党和国家富民政策带给农民的增收,用涨价的方式拿了过去,“剪刀差”到现在还在农民头上剪,怎不令人痛切。

  诚然,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这个原则是有限度的。化肥生产销售行业是涉农行业,享受国家铁路运价优惠、增值税退税等待遇,就应当遵守国家的价格政策,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服务。有的企业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和奖金,“年终奖比往年多几倍”,当然要涨价;有的企业原料改为天然气,价格比煤低,依然要涨价;有的企业面对发改委的限价令,“继续增加存货”,坚持要涨价;有的不敢涨价很多,但却要“采取降低有效成分含量的办法降低成本”,其实就是减料作假;均已超出了原则的限度。中纪委三次全会报告提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时,突破性地提出了四种重点保护对象,农民位居其首。化肥厂家和经销商家大刮涨价风,超出成本上升指数攫取超额利润,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是一种宰农、坑农的不正之风。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都应当予以关心,尽己之力。国家千方百计给农民增收,化肥产销界却超出合理的利润率肆意涨价给农民增负,冲销了中央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努力,有损商德,有悖公德,有违党的三农政策和国家的价格政策,有愧于农民兄弟的辛勤供养。生产资料乱涨价宰农、坑农的歪风,必须尽快刹住。(稿源:红网)(作者:朱兆龙)(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