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石阡大塘木偶戏老技艺 传承七代后继乏人 老艺人 面临窘境情难割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09:56 贵州日报
  说到自己钟爱并追求了一生的木偶戏演艺,石阡县大塘村72岁的傅正华和69岁的傅正贵两位老人都为七代技艺陷入濒临失传的窘境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
  农闲时节,木偶艺人傅正华都要翻看一下木偶道具,以解对木偶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感。傅正华、傅正贵控制不住对木偶戏的钟爱,总会不时哼上几句台词,舞弄两下木偶行头。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木偶头、手以乌桕木制作,头面分别刻绘生、旦、净、末及其它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图为部分木偶头。

  在石阡及周边地方,50岁以上的人谈起木偶戏都会想起石阡县花桥镇花桥村大塘村民组傅家的木偶戏班。大塘木偶戏能有如此的影响力,除了傅姓“泰洪班”演艺之高外,还有就是傅姓钟爱于木偶戏已有七代人160多年的历史。大塘村民组坐落在花桥集镇一公里之外的半山腰上,除一户姓郭外,其余21户均为傅姓。在这21户中,据说,得到木偶戏演艺真传的只有傅正华、傅正贵几胞兄弟。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泰洪班”的精彩演艺不论是在县内还是在周边县,都曾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戏班也曾代表石阡的木偶戏到外演出获过奖。因此,傅姓的木偶戏成了石阡木偶戏的代表。

  如今,傅姓健在的人中仍精通木偶戏演艺的只有72岁的傅正华和69岁的傅正贵两位老人。据傅正华老人介绍,傅家的木偶戏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位走江湖的湖南木偶戏老艺人到大塘后传给祖辈的。自有了这手技艺后,祖辈们就开始带上他们的儿子常年在外表演木偶戏。在那些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代一代的傅氏家族基本上是靠演出木偶戏来置田产、创家业。自己从10岁起,就跟着父亲傅银洲学木偶戏,并常年到思南、印江、德江、松桃等地去表演。1950年后,由于木偶戏表演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几兄弟(精通演艺的傅正荣2003年去世)也就痛心地封存了道具,开始种地。“你说,这戏,我们傅家传了七代人,从心底说,谁不希望继续传下去?但学这戏,生活都难维持,不要说外人来学,就是自己的儿子都不愿学,宁愿出去打工。”

  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不但有了音响,还都有了电视机,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因此丰富了起来,木偶戏不再是惟一的选择。曾经在木偶戏舞台上辉煌过的大塘木偶戏艺人,在无情的岁月里一个一个谢幕退场。而已是高龄的傅正华和傅正贵,总丢不下一生钟爱的木偶戏。农闲时节,两兄弟都要去翻看一下封存在箱子里的木偶戏装、道具。有时,两位老艺人控制不住情感时,还会装上一两个木偶,哼唱着舞弄两下,以解难以割舍的情感。

  木偶戏之乡——石阡

  石阡木偶戏俗称“木斗斗戏”或“木脑壳戏”。早年由湖南辰沅一代传入。境内著名的有“泰洪班”、“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等五六个木偶戏班,这些木偶戏班常年活跃于县内外及湘、鄂、川、黔等省边区。附近州县惟石阡独有木偶戏,石阡因此被誉为“木偶戏之乡”。

  据资料介绍,石阡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形象大方,表演生动。木偶头、手以乌桕木制作。头面分别刻绘生、旦、净、末及其它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

  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特别是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动作精湛,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闹剧、武打戏。

  石阡木偶戏属于湘剧剧种,唱腔属于湘剧“辰河腔”。表演剧目以唱腔划分为“高腔”和“平弹”两部分。“高腔”以唢呐伴奏,曲牌有“大汉”、“小汉”、“山坡羊”、“红纳袄”、“驻云飞”等十几个,适宜演出“武剧”;“高腔戏”剧目有《过五关》、《古城会》、《九龙山》等近30种。戏班主要分布在花桥、北塔、万安、晏明、甘溪等乡村,每个戏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表演者全为男性,成员多系班主的徒弟与子侄。班主备有全套“行头”。其中包括木偶头面、衣装、道具、乐器、篷帐等。

  石阡木偶剧团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后,石阡木偶戏班子恢复了演出活动。根据艺人们的要求,县文化部门报经铜仁行署批准,于1956年7月成立了石阡木偶剧团。

  木偶戏剧团由原“泰洪班”班主傅银洲任副团长,原“太平?唷卑嘀髦芨ㄍト蔚佳?;原“兴隆班”班主张德宣及各班的弟子、亲属为演员。剧团有成员13人,设备有木偶头子36个,戏装25套,幕布1套,道具若干件。剧团上演剧目有50多个,其中经常上演的有《芦花荡》、《寒江关》、《摩天岭》等。

  1957年3月,铜仁地区文化局将石阡木偶戏剧团纳入《铜仁地区专业艺术团体巡回演出计划》,剧团活动得到了多方支持,演出范围扩大到思南、印江、江口、铜仁、松桃等地,设备也得到了补充。

  1958年12月,剧团主要演员因年老体弱而下放,木偶头面衣箱封存县文化馆。文革期间,木偶戏被打成“四旧”,头面、衣装、道具被烧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阡积极抢救民间艺术,拨专款由县文化馆到湖南辰溪县重制木偶头面24个,到贵阳购置木偶戏装、道具等,恢复了木偶戏演出。一段时间后,由于剧团在巡回演出中设备跟不上,加上艺人大多年老体弱,收入又微薄,经协商,剧团解散。木偶头面、衣箱则由花桥大塘坪傅姓艺人保管。 作者: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