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工劳保应纳入财政预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0:11 广州日报大洋网
  广东是全国农民工进城打工最多的一个省份,农民工为广东的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刘继明摄

  “一号文件”原文节选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对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国家已有明确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确牵头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1.细算账 农民种粮赚钱难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在广东引起强烈反响。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正在广州参加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

  省人大代表、丰顺县附城镇埔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历靠:虽然去年政府给农民减负后,农民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总体来说,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拿埔河村来说,由于农户种植面积普遍比较少(一般每户2亩左右),因此单亩的投入成本高,总收益就低,想赚钱非常难。算一笔账:

  农民一亩地一年收益 总支出

  拖拉机翻地 140元化肥100元买种子 50元 农药100元农业税 30元收割费200元水利灌溉费60元收入一亩地一年能产稻谷1800斤,按照市价100斤稻谷50~55元来计算,一年一亩地收入900~990元,扣除成本,不算自己的劳动成本,农民一年一亩地收入220~310元。

  这样算下来,一亩地一年大概能收入220~310元,而埔河村人均只有0.35亩地,最多一户种6亩地,起码需要投入4个劳动力,一年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

  “一号文件”中提出降低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但广东毕竟种粮面积太少,农民一亩地一年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外出打工收入。因此对广东大多数地区来说,要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还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训农民的相关技能,解决其劳务输出问题。

  埔河村有近5000人,其中有1300多名青壮年都出外务工,他们的收入成为埔河村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但是在劳务输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不少农民文化水平低,又没有相关的技能;还有不少人缺乏法律知识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等等,因此目前解决好这个“劳务输出”问题对农民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此次“一号文”对广东农民们最有利的地方。

  2.种粮农民本来就属产业工人

  省人大代表、电白县那霍镇水石村党支部书记官锦初:我们村能够摆脱贫困村的帽子,靠的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输出劳动力。我们村这几年先后有1500多村民外出到珠三角地区务工,占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3800多元,村里九成的房子是新楼。去年以来,村里一下子冒出30多辆私家车,最好的是“奔驰”,都是外出务工人员挣回来的。

  从民工到产业工人是一个进步

  “一号文件”说,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个新鲜事。最早时,我们村的外出务工人员被人称为民工,近几年才被称作外出务工人员,现在“一号文件”将农民工称作产业工人,外出务工人员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从民工到产业工人,是一个进步。

  斩钉截铁地给“农民工”正名

  省人大代表,丰顺县培英电声公司厂长、副总经理邱俊璇:按照大产业来说,“种粮”其实也是一种产业,“种粮的农民”本来就属于“产业工人”,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都把他们叫做“农民”,即使进了城打工也只是叫“农民工”,是“洗脚上田”,这其实是对“农民”的一种歧视,充分反映了不少地区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观念,大大挫伤了农民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崭粘鎏ǖ摹耙缓盼募笔状翁岢觯敖蔷鸵档呐┐謇投σ丫晌倒と说闹匾槌刹糠帧保魅分赋鼋桥┟窆ひ彩恰安倒と恕保抖そ靥馗芭┟窆ぁ闭嗣馕抟墒嵌耘┟窆さ囊恢止奈瑁彩钦爸嘏彼枷氲奶逑帧?

  “一号文件”对广东尤其有意义,广东是全国农民工进城打工最多的一个省份,每年都有上百万农民工南下广东寻找就业机会,他们为广东的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份文件的出台也是对他们贡献的充分肯定。

  3.农民工对粤GDP贡献率达25%

  省人大代表、湛江第十二小学校长林才贤:农民工是我们社会最值得深切关注与同情的群体。近年来农民工欠薪问题十分突出,仅2003年10月份,广东省各地就审结劳资纠纷案4037宗,追缴拖欠工资额1300多万元。

  调查显示,尽管广东境内的1800多万农民工对广东GDP增长贡献率高达25%,但是很多企业却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克扣拒发工资问题。

  近年来70%以上的群体事件由拖欠工资诱发,大部分企业新员工进厂两个月才能领到第一次工资,违反“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的规定;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也较突出。

  建议组建公司为农民工签合同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为农民工签合同的“劳务公司”,建设工程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承包合同除传统的监理模式外,应增加银行对建设工程资金到位情况的监管、工商与劳动部门对农民工与承包商的劳动合同、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中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监管,这些连带的监理部门均拥有对施工许可的否决权。

  必要时由建设单位代发工资

  鉴于当前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三角债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必要时还可以考虑采取由建设单位代发工资(适用于国有资金与集体所有资金的投资项目)的非常措施,在拨付各种项目工程款时应按照优先支付工资这一法定顺序,将农民工工资预留下来,然后根据民工与承包商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关工资支付条款,定期直接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劳务公司向单位推荐农民工

  培育与组建“劳务公司”和“劳务市场”,劳务公司招募符合市场准入资格的农民工进行劳务活动,劳务公司积极向用工单位推荐农民工,并以法定代理的资格出面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实行劳动合同、劳动力调配、农民工劳动保护、工伤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一条龙服务与管理。

  建设部门应理顺总承包、分包之间各个环节因工程款支付不到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今后在用工问题上应逐步走向只与劳务公司发生关系,不与层层分包的大小工头发生关系,减少因分包层次多而加大农民工欠薪风险。

  4.农民工医保比户口更重要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省人大代表、增城市沙埔镇官道村党支部书记吴剑飞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官道村有1800多人,现在基本没人种田,劳动力九成都跑到镇里去打工。

  “因为我们出去做工的人都经过培训,在制衣方面也算是有了一技之长,这样到镇里找工自然比较容易。”不过因为制衣厂需要女工多一些,所以男工反倒没有女工来得吃香。

  “农民工进城最担心的是歧视!”吴剑飞希望以后在就业平等方面能够有更多的政策。而在诸多的问题中,吴剑飞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医疗保险。

  现在农民最怕的就是生病

  他说,很多企业没有给农民工买保险,农民辛辛苦苦干了多少年的积蓄可以因为一次病就花个精光,甚至负债累累。可以说,现在农民不担心吃不担心住,最怕的就是生病。很多农民以前没有意识到,现在对这个问题都非常敏感,比如现在找企业都要先看看给不给买保险。有人提出让农民工进城镇户口,我认为医保比户口更重要。

  东莞:农民工在医保方面享同等待遇

  据东莞市劳动部门登记在册的流动就业人员资料表明,东莞的流动就业人员中八成以上是外地的农业人口。

  对待这些通常所说的农民工,东莞市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他们早已被看成东莞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他们和本地人除了有户籍上的差别外,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些人流动性大,办有保险的流动就业人员凭借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就可以领回自己个人账户中的钱款。

  但在培训方面,以往给予外来农民工的培训都是有关劳动法规方面的知识,在技能方面,东莞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多是依靠企业的岗前培训,因为很多特定工种按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小部分流动就业人员在输入地接受过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目前东莞政府开展的免费培训对象多是当地户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人员。

  广东农民工概况

  日前,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向政协提交了他们作出的关于《广东省农民工权益维护的调研报告》。

  报告统计,目前在粤流动就业人员总数达1800万之多,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总量的35%,是全国流动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纳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管理的农民工有766万人,外省569万,本省197万。

  来粤打工的农村劳动力85%在二、三产业的非国有制企业就业,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约占90%。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自湖南、四川、江西、重庆、广西等省份,贵州、湖北、陕西、安徽等省有小部分。

  农民工进入城市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以低端体力型劳动力的角色出现,可供选择的工种多为知识含量较少的行业和岗位,工资水平一般在400~800元之间,普遍低于当地工人的报酬。当自己一些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一般都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是困难群体,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记者 青梅、桂 文、翼华、海玲、莉琨(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