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大监督:压力?动力?(法治论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08: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鹏

  连州市人大常委会的举措受到社会的一致叫好,因为他们的监督不走形式不回避问题;而这后面更深的含义,是人们对人大“刚性监督”的赞许,对监督力度和监督实质的肯定。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人大监督应该探讨多种形式,希望对政府的工作是以动力推动,而不是施加压力。”这种声音初听没有错,但细究之下让人不无担忧。刚性监督到底是动力还是压力?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内方外圆”,言辞尖锐、针锋相对的批评监督往往不受欢迎。于是,人大的监督工作就出现了潜在的分类:软性监督、刚性监督。前者充分考虑被监督者的情面,留有余地;而刚性监督在很多被监督者的眼中变成了压力,甚至出现逆反情绪。监督的实质被扭曲了。

  正确评价监督工作,应该考量的是有没有求真务实,有没有直面现实、针砭问题;而不是意在言外、欲言又止、点到即可。对政府的监督,是人大职责和权力的体现。政府权力的运用、职责的行使只有在监督之下才能不被滥用,不断完善。但现实中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政府官员都希望回避人大的刚性监督,希望人大不要“施加压力”。这种心理对真正推进政府工作不无害处。因为,只要是实事求是的监督都于事有益,都是政府工作的一道“清醒剂”,促使政府官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面对监督的压力,同样也是促进工作的动力。面对人大的刚性监督,政府所做的,应该是化压力为动力,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11日 第十三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