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英国《焦点》月刊谈因特网的发展、未来及其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09:38 解放军报

  英国《焦点》月刊发表文章,谈因特网的发展、未来及其影响。文章说,没人能预测因特网的影响。最初它默默无闻,如今它几乎重塑了社会,而在未来,值得期待的还更多。

  因特网是难得的技术。一旦你开始用它,你就会想:没了它该怎么生活?第一个网络浏览器出现时使用者寥寥,但10年后却有超过6.05亿的人靠这类工具在网上冲浪。因特网成了一个全球现象,为我们的社会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0年前,因特网的开发本是为了给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一种工具;10年后,它却改变了世界。

  梦想从这里开始

  只花了20分钟,鲍勃·泰勒就得到了100万美元,正是这100万成就了因特网的雏形。 1966年,鲍勃·泰勒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电脑项目办公室的主任。跟那时的许多人一样,泰勒对需要用不同的终端和指令集登录不同型号的机器很恼火,他迫切需要可以连接到任何一台计算机的通用方法。

  与流行的传说不同,因特网的雏形——ARPAnet的建立并不是为了保障美国军队在核战争时运转正常,而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网络,使得学术和军事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能分享数据和电脑的处理能力。

  泰勒把这个想法说给高级研究计划局主任查尔斯·赫茨菲尔德,20分钟后,就像传说中说的一样,他带着进行此项开发的100万美元预算就出来了。接下来3年多里,有关研究和设计决定了那个网络该如何运行——更重要的是,也决定了今天的网络如何运行。

  可靠性是关键,所以ARPAnet的开发者们使用了新技术:分包交换。数据流被分成包,通过网上的任意路径发送,然后在抵达目的地时按顺序恢复。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缆的数据传输能力,更好地应付网络拥挤。

  ARPAnet建于1969年。开始时,它的四个节点是由每秒传输50千字节的电缆相连,那时的ARPAnet只是一个连接许多电脑的网络。但1974年,文特·瑟夫和鲍勃·卡恩发明了一种方法——或叫协议——将不同的网络相互连接起来,他们称之为传输控制协议。采用协议后的ARPAnet就成了许多同类网络中的一个,而这些网络互相连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

  传输控制协议很快进化成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它能保证数据包被正确地送达目的地,因特网基本核心协议的大部分至今未变。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此后出现的万维网则将网络带到了万众瞩目的高峰。

  1965年,计算机学家特德·纳尔逊在哈佛大学提出了超文本概念,代表相似的数页文本。但是把超文本应用于网络的却是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和罗伯特·卡尤。开始他们打算用超文本来与高能物理机构的研究和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后来别人在他们的工作成果上编写了更人性化的图形界面浏览器,可以让用户用鼠标从一页换到另一页。

  1993年,第一个浏览器马赛克的亮相是因特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网上的数据传输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尽管基本网络协议保持未变,数据传输速度却需要加快。这为因特网的下一步大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网络核心到我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又在酝酿之中 。

  超高速网络

  当ARPAnet开始建立的时候,电信工程师正在寻找通过光缆传输数据的方法。现在,数据在网络核心的传输速度通常是每秒10千兆比特。一些公司正在研制的设备有望使数据在单根纤维中的传输速度达到每秒40千兆比特。但这种超高速也有自己的问题。但丁网是连接欧洲许多研究所的高速网络,它的总经理戴·戴维斯指出:传输控制协议及类似协议是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那时它们需要应付的是每秒千比特的线路速度。传输控制协议对今天来说是个限制——不光是协议,还包括以它为基础的网络的所有组成部分,因为以前没有在这种更高速度下运行的需要。在速度为千兆比特时,传输控制协议检查数据包到达以及发出下一个数据包所需要的时间已经成为传输速度的瓶颈。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史蒂文·洛及其同事正在研究一种改进的传输控制协议——快速传输控制协议,它有可能成为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快速传输控制协议能更好地算出数据通过特定链接的最大速度,并始终以该速度传输数据。在最近的实验中,快速传输控制协议将一个电缆的数据传输率从每秒266兆比特提高到了每秒925兆比特。这种技术可能会用在第二代因特网上,使研究所间以极快的速度相互连接。 极快的网络对网格也很重要。网格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增强网络的处理能力。通过浏览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网络节点上的数据。不管网格内的机器在何处,也不管它们是什么型号,需要分析大量数据的科学家都可以通过网格动用其他机器,得到所需的处理能力。这种分担工作量的方式能让工作更快完成。

  目前,家庭和电信网络间的连接是网速最慢的部分。为了给人们更快的连接速度,一种原为美国军方使用的、被称为超宽带的技术可能会被采用。这种技术会以持续的十亿分之一秒的电流脉冲形式发送数据,并同时在极宽的频率范围内加以传播。它的传输率高达每秒60千兆比特(比每秒512千比特的ADSL快11.7万倍)——几乎对每个上网的人来说都足够了。

  在许多方面,引人入胜的并不是网络背后的技术所勾画的未来。相反,我们对这些飞速发展的技术体系的反应才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网络的回应会变得更积极,更少延迟。它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借助网络,电视会为其节目增加越来越多的内容,让人们也能通过电视互动;影像游戏会更吸引人,因为它们虚拟出的世界更加栩栩如生,游戏本身也会变得更有交互性。

  我们会不会将自己的大脑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过虚拟的生活?

  走进《黑客帝国》

  与网络融为一体、将你的湿件(即你的大脑和身体)与电脑硬件连接起来似乎是一种非常现代的观点,这一创意直接来自《黑客帝国》。但生物、电脑和网络其实早就联系在一起了。约翰·冯·诺依曼确定的电脑基本构架沿用至今,他的观点就建立在人脑和人体的关系之上。当冯·诺依曼结构出现的时候,对它的第一篇报道将连接各部分的线路称为神经元,而将输入输出装置称为器官。

  要将人造连接器与人体组织相连,最大问题在于人体对外来物产生的排斥反应。一些试图把神经和电脑芯片连接起来的实验都不怎么成功,因为在异物的刺激下,神经胶质细胞会形成一种鞘来保护神经,并阻止神经正常运作。

  神经组织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对所有的信号都作出反应,这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例如,人们发现听觉神经会为了适应人造耳蜗(或中耳)所输入的10频段的信号而调整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神经细胞可以学着适应人造细胞。然而,这也意味着数据流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神经改变的方式。 要想确保传输的数据到达适当的区域,要想让连接器正确地破译我们的指令——比如将Google与Go Ogle区别开——就应该把连接器放在适当的地方。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神经物理专家彼得·弗罗姆赫茨认为,如何通过神经插孔与大脑沟通是有待克服的最大难题。他说,我们发现和某人的大脑交流很简单,因为它作为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然而,当你直接面对忙碌的大脑中繁杂的神经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很难知道如何将信号送至人脑部的正确地方,以保证它们能被处理。

  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帮助神经科学家找出大脑的哪片区域在进行特定活动,但这只是对大脑活动中心粗略的一瞥。由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大脑,而我们的记忆力和知识又太分散,因而需要慎重决定将神经插孔放在何处。在脑部设置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工神经网络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不同的大脑储存信息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只能针对个体进行调整,很难将其标准化。

  弗罗姆赫茨教授指出:神经细胞和电流的结合界面非常难处理。他在研究中的做法是将神经团捕获在一组半导体上,然后通过半导体刺激神经,解读它正在做什么。目前他的小组只在水蛭以及老鼠的部分大脑上做实验,完全没有尝试刺激整个大脑。他说:目前这只是初步的研究。

  电脑与人体连接的方法可能被用以修复受损神经。2000年1月,杜贝尔研究所展示了一个盲人实验者。这个被称为杰里的盲人安装了一套人工视觉系统。他的头骨上开了一个洞,装入了68个白金电极。一副带有摄像头的眼镜将采集到的视觉信息传至杰里的便携电脑中,通过处理后的信号经由电极发送至视觉脑皮层,由此来产生视觉反应。这个视觉系统只能给杰里一个模糊的印象,告诉他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它只能作为基本的指路辅助手段,远不是一个成熟的系统。

  关于该系统的试验报道揭示了杰里在试验过程中经受的疼痛、迷惑和痛苦,表明目前这个装置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它的应用就会很广泛。它可以给那些因为意外而瘫痪的人以新的希望,可以用以替代神经系统,绕过受损的神经,帮助意外中的受害者重新行走。

  但是,弗罗姆赫茨教授说:将人和电脑连接起来是科幻。这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蓝)G31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