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粮价为何暴涨暴跌?流通体制改革未达预期是主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15: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2日电新近出版的一期《瞭望》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近10年间,国内市场粮价经历两次大起大落,涨跌幅达200%。而同期无论丰年歉年,粮食供给的满足度均未超过需求的10%。粮价究竟因何而跌?因何而涨?流通体制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看来难辞其咎。

  自1994年以来10年间,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经历过两次剧烈波动,粮价大起大落,谷贱伤农,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章援引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郭天财的话说,这么大的波动幅度说明中国小麦市场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化、体现价值的价格轴心,以致“多时多的受不了,少时又少的受不了”。而要想稳定小麦市场,首先得让价格真正体现价值,而这一切,取决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否彻底。

  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购销的“主渠道”。按国家设计,国有粮食部门有两大作用,一是执行稳定粮食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国家政策。国家希望粮食部门在粮少的时候抛出,粮多的时候买进,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保护农民利益。二是维持自身运转。即低买高卖,顺价销售,尽最大可能赢利,以减少财政补贴。

  如果严格按这套设计走,粮食部门有可能实现执行好国家政策、自身赢利两大目标,但由于政策设计缺陷和一些基层粮食部门“逆向操作”,导致粮食市场“稳压器”屡屡失灵。

  文章指出,造成粮食“卖不动、存不下”的原因是国有粮食企业始终未能实现“垄断粮源”。

  没能实现对粮源的垄断,剩余粮食就在市场上低价溢出,最终出现了“市场价”与“保护价”两种价格,而且“市场价”远低于“保护价”。一些专家指出,算大账,即使粮食积压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粮食仍只是略有过剩,但由于购销机制、供求机制不顺,“粮多”信号被成倍“放大”。

  国家赋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粮食经营的权力,但垄断却造成部分粮食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两头吃”:在收购旺季压级、压价、压秤,“吃”卖粮的农民;而在收购淡季又纵容甚至组织人员低价收购,以保护价入账,“吃”国家的粮价补贴,加剧了市场价格失衡。(林嵬张冉燃)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