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游:从杨利伟旋风谈起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03:4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本世纪初,世界上曾经出现了一大奇事:60岁的美国巨富蒂托自己从腰包里掏出2000万美元,搭乘“联盟———Y”型火箭,登上了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太空站,做了一次太空旅游,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太空旅游者。蒂托的这一举动,为颇为拮据的俄罗斯宇航局带来了福音,开辟了新的财路。 一年以后,28岁的南非富翁马克·沙特尔沃思再次搭载俄罗斯火箭进入太空旅游。据悉,还有更多的人在排队等候自己的机会。虽然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全球级富翁们的消闲享受,人们不会怀疑短时间内航天旅游或太空旅游不可能成为大众旅游,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新的特殊旅游产品,启动了一个新的特殊旅游市场。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引以骄傲自豪的日子,那就是中国人乘坐中国自己研制的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杨利伟顿时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杨利伟热”,一时里,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的集中报道,把中国几十年呕心沥血的航天历程做出了详细的介绍。 实际上,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杨利伟个人的英雄壮举,神秘的太空、卫星和航天技术都成了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也许在这以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太空、卫星发射基地以及航天员杨利伟等都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不是吗?杨利伟乘坐的太空船和他所有使用过的东西,从航天服到太空食品,都成为最为抢眼的展品。无论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还是香港的科学博物馆和上海的科技馆,有关这次航天飞行的展览一开始就门庭若市,冠盖如云,都想一睹为快,绝不亚于当地其它的旅游吸引物。酒泉以及其它诸如西昌、太原等卫星发射基地,似乎从来没有引起过如此众多的普通百姓的关注。杨利伟的家乡以及他参加过培训的场所,都成了大家参观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这个“太空热”、“航天热”中受益的还有和太空和航天技术相关的科技馆,大人和孩子都想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商机原非到此停步。一些娱乐场所推出了模拟太空失重的感受,不具备这些设备的地方推出相关的游戏,放映与此相关的影视作品。 这个热潮不仅在中国境内,很可能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时希望参观的其它一些国家类似的场所,中国的卫星发射基地也会列入入境旅游者游览项目之中。毫无疑问,一场“宇航热”,为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新天地。 而对旅游研究工作者来说,似乎也应当反思一下我们天天在说在写的“旅游资源理论”。曾几何时,有人曾在自己编写的教科书里还强调“旅游资源的区域性”,似乎不在某种区域范围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旅游资源”,然而,太空也的确能吸引旅游者,成为经营者利用来发展旅游的资源。 “航天热”或“杨利伟热”是如此,其它“热”也会如此,都可能开辟出新的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应当说,旅游的资源是不断变化的,旅游资源的范围是无限的,搞旅游不要只抱着一些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不放,一想搞旅游就是文物古迹,一说开发产品就要修庙宇,建大佛,恢复古街区。这必须因地制宜,重要的是研究市场需求,关注老百姓喜欢什么,特殊群体喜欢什么,这也要与时俱进。看来,我们的本本也应当考虑改改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要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张广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