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小学学科奥赛的得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03:48 中国青年报

  顾银乔

  近几年来,教育界有的人在谈论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时,总认为我们的初等教育很成功,理由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摘取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生竞赛的金牌选手。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我们的初等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前不久,一个资深的德国幼儿教育专家在考察了北京几所大幼儿园后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一是学习任务重,他们在幼儿园就要完成小学的部分课程,比如认字,学数学,每天还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二是精神负担重,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要做大人喜欢的事,这样才能得红花,受表扬。”

  上小学后,除开设常规课程外,就已经开设了为中学做准备的奥赛课程。到了初中,这种奥赛训练就更加明确与强化了。到高中时,奥赛训练更是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参赛人数众多,而且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得惊人,几乎把所有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竞赛上。

  一块奥赛金牌的背后,有着教师、学生的多少辛劳,恐怕只有参与者心知肚明。据一位资深的化学奥赛辅导老师(行内称“教练”)透露,现在的化学奥赛选手,必须在高一阶段学完高中化学的全部课程,在高二年级,要学完大学本科化学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到高三参加奥赛实战时,已经学完了化学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如此拔苗助长式的强化训练,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吗?为了竞赛而放弃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集中所有的精力与时间专攻一门课的做法,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吗?这样的强行灌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培养模式,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吗?这种超越人们认知规律的超负荷训练模式,符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吗?

  为了得奖、得名次,绝大部分重点学校都将自己的最佳教育资源押了上去,不惜一切代价给参赛者开小灶,加班加点,强行灌输。一些学校甚至采取“停课脱产”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停掉其他课程,脱离原班的正常教学,委派有经验的专职教师对其进行单科独进式的强化训练,并许以十万八万的高额奖金,刺激与诱导参赛选手和辅导老师。最后,绝大部分(可以说是99%)的选手落马淘汰,与金牌无缘,成了极个别幸运儿成功路上的陪练选手。算一算吧,全国获奥赛金牌的幸运儿能有几个?却让成千上万选手去奥赛路上垫底。这样的竞赛其实已经变味,甚至失去了竞赛的意义。在如同古罗马斗技场一样残忍的拼杀中获胜,得一个金牌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人多,光中小学生就有好几亿,高中生就有上千万,通过层层筛选,无情淘汰,最后出几个奥赛的金牌选手,也很自然,并不能据此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好于别国。

  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几年,虽然人们一直在呼唤素质教育,可由于习惯势力的干扰,收效甚微。社会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与方式没有改变,仍然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还是习惯于应试教育那一套。奥赛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刺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同。

  让我们来看看没得过多少奥赛金牌的美国的初等教育吧。有人说,美国的初等教育很糟糕,孩子们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试成绩普遍不如中国孩子。据说,他们的初中生背不出“九九表”的也大有人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口算不出超过一百加减法的也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事实,不用替他们掩盖。但是,这一点都没有影响他们后来的成才和发展,等他们进入高等学校,不仅迅速补上了与中国孩子的差距,还明显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势。没见过美国的中小学生,都为奥赛忙碌。孩子们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培养能力,既没有考试压力,也无须在竞赛中势在必得,轻轻松松地学习成长。

  我身边就有这么个例子。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在国内时学习成绩年年倒数第一,可他随父母到美国后,三个月便克服了语言关,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竟在班里名列前茅,成了老师与同学注目的佼佼者。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孩子们的基础知识究竟需要不需要100分?有了100分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究竟有多大作用?这些问题,在美国人眼里,几乎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了,可在我们这里,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则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我们培养了许多奥赛金牌选手,却没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人家没有致力于得金牌,却出了那么多国际顶尖学者。为什么?奥赛的得失,需要认真考虑了。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