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相带头参拜战犯 右翼煽动厌华情绪日本老爱挑起事端(附图片4张)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11:19 环球时报
  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孙东民

  在中国,诸如齐齐哈尔化武伤人、珠海嫖娼事件、西安大学生游行、京沪高速铁路论争等;在日本,像“中国威胁论”、福冈中国留学生杀人案等,均于去年被反复报道,使中日关系充满了喧嚣和争论。新年伊始,日本首相小泉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再次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预示着中日关系今年仍是多事之年。就读者来信中提出的一些热点问题,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孙东民先生进行了回答。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读者:小泉元旦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什么日本首相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靖国神社?

  记者:靖国神社里供着甲级战犯。甲级战犯是侵略战争的指挥者,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的首相对战犯的任何祭拜行为都是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伤害。小泉上任后,虽然在口头上也说过诸如“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自称是“日本最主张日中友好的‘亲华派’政治家”之类的话,也曾说过一些“反省”日本侵略的话,但他作为日本首相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人们有理由认为他是口是心非。

  小泉为什么参拜不止?此间人士说,小泉的举动,一是要实现他当自民党总裁时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承诺;二是利用靖国神社实现其鼓舞日本人“为国捐躯”的政治意图,与日本推行强军战略有关;三是基于他本人的历史观。还有些怀抱侵略史观的右翼文人一再鼓吹日本首相要“不为所动”,“一直参拜下去,直到中国和韩国都感到厌倦”———活脱脱一副无赖嘴脸!

  中日两国的民间情绪问题

  读者:有报道说,日本有一种“厌华情绪”,中国网民也有“反日情结”。日本媒体经常报道在日本的中国人犯罪问题,有时日本人看到犯罪者不是中国人时,心里还纳闷,怎么不是中国人呢?另外,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人受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教育,把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看待。自中日恢复邦交甚至在此之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普通日本人不反感。近年来,以网民为中心出现的“反日情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日间存在历史伤痛,历史问题至今仍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许多现实中的事件,很容易让中国人与日本曾侵略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二是现实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摩擦,如牵动民族神经的钓鱼岛等领土争端,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经贸关系中的经济纠纷导致的报复与反报复问题,均容易与政治挂钩。三是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中日在一个时期找不到战略协作的目标。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错误认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中出现了不够理性的因素。

  在日本方面,除了上面说的与日本相关的因素外,日本长期的经济低迷,种种改革不见成效;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日本国力在亚洲的相对下降引起心理失衡,催生了日本式的民族主义,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便表现出来。日本某些人的“厌华情绪”表现在:有的媒体常拿在日中国人的犯罪说事,把日本的社会治安变坏归咎于中国人;明明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日本的经济复苏,但有人偏说日本的经济不振是中国造成的;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成了削减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口实;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有人偏说夺了日本人的饭碗。

  去年福冈发生的在日中国人的恶性犯罪案件在日本影响很坏。根据日本警方公开的资料,2003年上半年全日本警方立案的外国人犯罪中,中国人犯罪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4%,占外国人犯罪总数的40.1%。单从这一数字来看,在日本的中国人的犯罪情况,特别是发展趋势,的确值得关注。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日本警察当局的统计,98%的被检举的刑事犯都是日本人,说明日本人犯罪才是日本治安不好的主因。把治安恶化的原因归罪于中国人,是“厌华情绪”的重要表现。

  中日关系的瓶颈问题

  读者:中日关系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中日在政治上磕磕绊绊,经济上却是一片红火。中国是日本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之一,2003年中日贸易额高达1300多亿美元,而中日领导人的互访却不见进展。中日关系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

  记者:中日间的问题,说到底是两个,一个是历史问题,另一个是台湾问题。这两个问

  题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拖到现在,至今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是指日本曾对台湾进行过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一些人的“台湾情结”浓重,总想在台湾问题上插手。中国不得不提醒日本,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不要干涉。再就是历史问题,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的历程,凡是历史问题解决较好的时期,也是中日关系发展良好的时期。政治上“冷”下去必然影响经济上的“热”,影响大项目,影响地区合作。

  解决历史认识问题是消融“冷”的关键。但也应当看到,历史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应冷静看到历史问题的复杂性,日本人的历史认识与日本的政治体制(如天皇制)、传统文化(如武士道文化)、民族主义情绪搅在一起,不是短时期就能解决的。客观说,与30多年前中日复交时相比,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表态还是有进步的———从只说那场战争“给中国添了麻烦”到承认对中国的侵略。从根本上说,日本人的历史认识,最终还要靠日本人自己解决。

  日本媒体炒作“对日关系新思维”问题

  读者:去年,日本某些媒体曾就中国学术界部分人士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作了广泛报道。中日两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未来?

  记者:去年两国的学术界都对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做过不少探索,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发展中日关系的“新思维”和“外交革命”。为探求中日关系的发展,任何人都有权提出自己的见解。“新思维”和“外交革命”的论文虽有些见解,但却有失偏颇。有位资深外交人士说,外交是有连续性的,所谓的“外交革命”只是书生的空论。论者说要给日本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云云,实际这些问题早在外交部门的思考之内,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新思维”的论者大谈中国网民的民族主义,却不触及为何“反日”;硬说中日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而现实却是,因历史问题引起的麻烦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有些人还被请到日本向日本人宣讲“新思维”,正好中了日本某些人的下怀,成了他们用来向中国施压的工具,同时也刺激了国内的中国人,尤其是网民的情绪,反而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交流的扩大伴随着相互理解的不足,存在把部分看成整体的现象,有感情化、情绪化的因素。总的说,中日关系也有“代沟”现象,现在不同于30多年前中日建交初期,多数日本人早就没有对战争的“负罪感”,日中友好人士出现断层。

  但应该坚信,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健康的,两国之间互有魅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有300多万日本人访问中国,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了一半以上。中国和日本都身处变化中的亚洲,中日双方都需重新审视变化了的对方。温总理去年访问美国时,曾提到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和周边睦邻外交,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而不同”也应该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指针。图片:

  日本出版了不少研究中国以及中日关系的书籍。
《环球时报》〔20040211 第7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