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广撒“名城帖”的背后(眉批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4日08:29 人民网-江南时报

  如果说这个春天南京给人的最大惊奇是什么,我想昨天披露的将在两个多月后举办世界名城博览会是其中之一。

  用市政府发言人徐宁的话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间的竞争终将以文化论输赢,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举办过“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那么南京的这次盛会有开创性意义。

  这次“名城会”已确定邀请到巴黎、佛罗伦萨、巴塞罗那、圣彼得堡、维也纳、墨尔本、京都等十几个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内的北京、西安、杭州和丽江、平遥、承德等八大古都和“世界遗产城市”,其阵容之庞大、规格之高、代表性之广令人侧目。

  而且,距新闻发布会之日、名城会的开幕仅有短短的70天,时间如此之紧,为历史同类的国际型聚会所罕见。

  此外,据主办方透露,“名城会”首届在南京举办,以后也不会转移到别的城市,它将成为南京的品牌、精品。这就是说,“名城会”已是南京的专利,有了首届,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南京独为己有的“野心”昭然若揭。

  开创性、世界性、紧迫性、独家性、文化性,这些绚丽的名词,安放在南京“名城会”头上,都不为过。如此,还不足以让人惊奇?

  是什么力量和信念使南京做出这一惊世举动?

  在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该市市委书记罗志军声情并茂的一段话:城市的发展是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力量综合影响的结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在集中全力解决市民基本住房问题,到90年代中期开始以道路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的“瓶颈”,再到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展现,直到今天全社会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已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

  通俗地理解地方官员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是城市的发展抬升了决策的层面,拓宽了决策的视野,而高瞻的眼光又决定了决策的胆略和雄心。

  体会南京首创名城世博会,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的城市个性——

  南京变得更自信了。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著名城市相比,南京尚处于中等发达的行列,与国际名城相比,其实力更不可相匹,但这一切没有影响它挺身而出筹办名城会的热情和自信度。南京坚信自己不负“国际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之誉,有着多朝代相互交叉的复合型文化底蕴,并依赖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雄厚经济基础,不但可以具备主办方的号召力,而且具备成熟的世界性会展的操作能力。南京的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自信心在它成功地举办了享誉中外的华商会、收效显著的金洽会、重洽会之后显得更加坚定。

  南京变得更雄心勃勃了。南京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又有经济活力,世界上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城市不多,而且,“南京又是中国少数在快速发展同时又保持了其城市品质的大城市”(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杰夫·苏言)。南京作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这些年重在拓展城市空间,努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老城到主城,从主城到一小时都市圈,再到大都市圈,南京一直在为特大型城市“卧薪尝胆、处心积虑”。举办世界城博会,将极大地提升南京的国际地位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因此,这只是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途中的一个行进曲,今后的协奏将更为雄浑。

  南京变得更有文化内涵了。这可从三方面来看,首先是名城会顺应了城市的文化特性和市民的文化情结。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自不必说,就南京市民而言,也是少数文化含量比重较高的城市之一。有关部门做过一个调查,其中31%的市民认为南京应注重历史文化古都风貌建设,62%的市民认为应强调历史与现代结合,仅有7%的人认为应强调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南京已有明显进步,但历史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大,相反,产业建设、城市建设的规模越上越大,越上越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名城会的召开,将极大地唤起南京人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命运归宿感和文明理念,增强他们对城市的热爱。其二,名城会的筹办注入了智力和文化因子,将使这次盛会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据了解,名城会特邀了南京大学知名学家等在内的“智囊团”出谋划策,智力的引进,会使政府决策品位更高,社会文化效益更突出。正因为学者的参与或直接介入,南京“市民论坛”“万人评议机关”活动曾产生过事半功倍的实效。如果仅仅把“名城会”当作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会展经济属性来运作,是根本用不着“文人”高参的。其三,从日程安排来看,“名城会”有别于往常的会展,更注重了人文的内容和人类文化精神的交流,甚至还设置了诗颂会、“和平颂”音乐晚会,而房展、车展等经贸类项目也融汇了人类文明的智慧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南京“过多沉溺于历史伤痛”的民族性印象而展示南京的世界胸怀和文化包容性。

  当然,一个名词改变不了一座城市,一次会展也改变不了一个时代。名城会,或许能成为南京再次腾飞的契机,或许,只能憾作南京品牌创造的败笔。我们期待着!

  《江南时报》 (2004年02月14日 第四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