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14,玫瑰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5日00:1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又是一个情人节,不管是被那个带着翅膀的可爱男孩丘比特的箭射中的,还是被那个长着白胡子的月下老人的红线绊住的,大家都不遗余力地投入了这场日渐流行的商业消费大军之中。

  一位商界人士认为,现在与其说人们过各种“节日”时要消费,还不如说是因为商家引导了消费者“过节”更准确些。

  在这个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策动的节日里,每个人都被这个节日带来的“浪漫气息”感染着,尽管商家不都是笑逐颜开的,消费者也不全是甜蜜开怀的。

  不为别的,只因———

  还来不及完全从鞭炮和元宵带来的“年味儿”中抽身,人们就又陷入了2月14日情人节所带来的甜蜜“漩涡”。

  象征爱情的“玫瑰”当然是这个节日里除去一对对情侣之外的主角了,花店的主人们在十几天前就开始为这个节日着手准备了。

  在花店比较集中的郑州市经七路上,一家花店的老板常魏华告诉记者,他们店里的花主要从云南运过来,由于前几天云南下大雪,花价本来就涨了,加上过情人节,价格上肯定更是“雪上加霜”了。

  2月因为多了一个舶来的“情人节”,就又多了一分甜蜜的味道,这是一场“礼物”大战,在恋人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的节日里,“玫瑰+巧克力”带来了一场消费热潮。

  但同时,这又不仅仅是只有玫瑰和巧克力的节日,服装、领带、皮带、钱包、化妆品等都成了情侣们之间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表达爱情的礼物选择。

  他们的需求就是商家所关心的,对于商家来说,这毕竟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时机,只要贴上“情人节”的标签,就有可能会有一个好的市场,于是做餐饮的有了所谓的“情人节套餐”,旅行社合乎时宜地推出了“浪漫之旅”,电影市场专门有了“情人节档期”,电信运营商自然也少不了以此为主体的“资费优惠”等等。

  在情人节前夕走上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给自己心上人精心选购礼物的年轻人,某品牌化妆品的促销员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品牌的化妆品在“情人节”期间都会推出特别的套装,但是因为这种“节日”消费锁定的消费人群一般都是年轻人,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特点———讲求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所以就算是做了特别的促销,效果也不一定特别好,毕竟年轻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礼物带给对方的是独一无二的浪漫。

  “想送你玫瑰可惜价钱太贵,想给你安慰可我还没学会,想给你下跪可戒指还在保险柜,只能发个短信把你追,希望我们永不吹……”

  这是情人节前夕流传于情侣之间的其中一条短信息,类似于这样的短信当然是不计其数,这些在手机与手机之间盛传的短信息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情人节”又给通信业创造了一个高峰期这样的结果,还传达给人们———这样的节日好像应该只是年轻人的专利。

  有调查显示,25至29岁的年轻人是最舍得为“情人节”花钱的人群,而且在京沪穗地区“情人节”的人均消费甚至直逼美国人。这样的消费特点也难怪商家们会对年轻人特别关注了。

  拿电影行业来举例,河南奥斯卡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孟勤告诉记者,在“情人节”、“圣诞节”出现在电影院的多是双双对对,如果按单天来看,情人节当天的票房是一年中最高的。也就是在三四年前,出现了电影制作方专门为这些节日量身定做的现象,所谓“情人节档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叫起来的,档期内的电影故事也大都是以年轻人的浪漫爱情为主的,这些节日期间的票房也反映出年轻人过节由原来的“温饱型”向“文化型”的转变。

  仔细盘算一下,像“情人节”、“圣诞节”等这样的洋节都是年轻人在唱主角,正是他们牵手拽起了一条长长的经济链条。

  然而,近年的情人节却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预订情人节鲜花的顾客中,多了许多中老年人的面孔,一花店员工告诉记者,在去年的情人节里,一位路过他们店的老太太看到许多人在买玫瑰花,于是便好奇地进来询问,当周围的人告诉她“情人节”的存在后,这位老太太便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老伴订了一束玫瑰花,这位员工说,当时觉得挺感人的,就今年来看,现在来订花的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了。

  看来,过情人节已经不应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这支消费队伍中将又增添一支中老年生力军了。

  在年轻人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嗅觉灵敏”的商家抓住了这些叫做“洋节”的节日,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个短暂的创收旺季,一位业内人士在谈及自己的看法时认为,现在与其说人们过各种“节日”时要消费,还不如说是因为商家引导了消费者“过节”更准确些。

  之所以不管各种各样的节日都越来越热,消费价码也越来越高,与此不无关系。

  从年头到年尾,咱们自己的,从老外那儿舶来的,能叫节的加起来怎么说也不少于几十个吧,如果不是商家刻意提醒,有多少老百姓会有这么好的记性去过这些节呢?

  “节日经济”带给商家的甜头是不言而喻的,一商家老总说,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做促销活动的噱头而已,因为作为商家肯定不会平白无故去做促销,不管是咱们自己的节日还是外来的,根据不同“节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都会给商家制造出不同的卖点。

  或许是尝到了“节日经济”带来的香饽饽吧,一些商家成了“逢节必过”的专业户。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一家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曾经把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也当作了自己做活动的噱头。

  在中国历来崇尚喜气洋洋的节日传统下,用“鬼”来充当人们消费的“引子”,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虽然这样的节日也有自己的消费群体,但毕竟在“节日经济”带来的大好形势下,这场由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游戏还是有自己的规则的,商家的卖点如果不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或者背离了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其他必须考虑的因素,“逢节必过”的选择好像也是不大明智的。

  在这场由商家和年轻人共同策动的“情人节”里,大家想要的都是甜蜜的结果,但总会有一些不甜蜜的东西伴随在这个过程中。

  情人节里的“主角”玫瑰花在节日前夕甚至被披上了“期货”的外衣,既然被称之为了“期货”,就有价格风险的存在,花店老板常魏华告诉记者,他们一般都要提前准备几千枝各种各样的玫瑰,因为情人节前鲜花的进价一般都要比平时贵一些,如果在情人节前卖不完,节后就要在成本上承担一定的风险。

  还有巧克力等这些为某一节日特别打造的商品,其实类似于“月饼”现象,节前节后价格的落差就是特定的节日带给商家的风险。

  另外,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虽然是电影票房的高峰期,但刘孟勤介绍说,在选择片子的时候还是有风险的,但这个风险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大,因为从长久的利益来看,即便是档期里票房不好的影片,还是在给他们培养观众。毕竟情人节只有一天,但生意是要天天做的。

  “情人节”尽管是个舶来品,但在客观上给了大家一个放松、交流和表达情感的理由,作为商家,在这一天能够“投其所好”,主动制造“热点”以迎合需求扩大销售,也是理所当然。

  但一些消费者也认为,现在的商家过节行动太过于老套了,像百货商场,只要过节做活动,就是买买送送的,各路商家一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把“节日”作为增添营业额筹码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家如没有新的思路,消费者每年“情人节”就只会在“老三样”(玫瑰、巧克力和礼品)上徘徊,并仍旧只能停留在单纯物质的概念上。

  “情人节”在内的“节日经济”给商家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感觉,业内人士分析说,参与节日消费的消费者往往注重的是体验消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此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比单纯追求物质的时候还要高。所以商家在盯着人们钱包的同时,还要更注重精神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掘这个特别日子里商品销售的附加值,比如说情人节里,把“情”引申到各个年龄阶段、延伸到爱情之外亲情友情的领域,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商如果不言商,商家说不定会在其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