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违规“错在《背影》?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5日10:33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惊人的论断,据说是当下一些中学生对《背影》的独特心得。出于这一发现,他们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毫无一般阅读者对父爱的真切感触,相反觉得有些好笑。于是有人追问:曾经感染了无数人的经典美文,为什么竟在当代学子那里遭遇尴尬? 无独有偶,一位家长将世界文学名著《洛丽塔》买给孩子作生日礼物,却没想到其中却有性爱描写。于是也不由得大惑:连名著都有“三级”的内容,那到底要怎样才能选到好书? 什么是好书,什么样的好文章适合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确颇费思量。但无论是传统语文教材、文学经典,还是选用了崔健《一无所有》的新潮的《青春读书课》;无论是倡导精神教化,还是标举人文关怀,其编写者在选择的过程中都希望读者能看到自己希望他们看的东西,希望他们产生与自己一致的共鸣。《背影》如此、《洛丽塔》如此、《一无所有》也是如此。 但问题是,读者看了会怎么想,作者、编者却无法控制。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概括时人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从朱自清的《背影》里,是看到伟大真挚的父爱,还是看到“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都不奇怪,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这样看”。从《背影》里看到父爱,“爱”本就充盈了读者的心灵;而从中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却让我们看到了阅读者的戏谑甚至是挑剔。 学生不能接受《背影》,并不是《背影》缺乏感染力、缺乏人文关怀;家长害怕《洛莉塔》,那是担心孩子只看到“性”,却不能体味到纳博科夫对生命和存在的思索。“诗三百,思无邪”,经典美文并没有错,而学生会有如此“新奇”的视角,错也不全在他们。他们也并非是看不懂爱,看不懂生命,只是传统教材在介绍和解析经典时,总是要板起面孔来说教,搞得他们一见标准答案就手心冒汗,哪还有什么兴致去品味其中妙处。 用戏谑应对说教,骨子里是逃避,也是对说教的不满。试想,《背影》能够被误读,《一无所有》也能够。与传统教材被视为笑柄相比,《青春读书课》却大受欢迎,它的成功更多地还在于没有拿起戒尺来怒喝:“这是说爱,爱,你懂了吗?” 曹苏宁(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