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核心在以人为本 关键在机制转变(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专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兴山

  主要观点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其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在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一个相对比较稳定时期的到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失业病”、“污染病”日趋严重;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着知识经济,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与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协调的矛盾也日渐凸显。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就暴露了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不协调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承认它、正视它,并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以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就能不断提高,进而发展也就能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及时地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正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在于使最广大人民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和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扩大就业,并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创业、自我发展。成功的创业者将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这样就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使人民群众在创业和就业的劳动中得到自我实现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认识,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必须研究人的本性、人的动机、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等,也就是要有一个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可以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的基本假设,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发展、如何管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和完善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亚当·斯密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应主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的主张;行为科学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主要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来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管理理论和措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假设理论,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不能照搬西方学说;其次要打破过去的思想束缚和思维定势,不能把非公即私、公私对立、公好私坏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本假设理论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曾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段话不但在内容上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本性和建立人的本性假设理论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其着眼于“广大群众”和“长期”的方法论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中所说的“人”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人本观中所说的“人”是不同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只是把人看成是自然人、抽象人、一般人,因此,他们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需要”。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所说的“经济人”、“社会人”等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针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没有否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性“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要考虑人的自然本性和一般本性,而且要考虑社会主义制度和相应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等对人的本性的影响和打下的“烙印”。其次,还要明确,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其中也包括对人的生活的关心和人格、权益等的尊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本观。资本主义的人的本性假设理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使资本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封建统治者的所谓爱民、为民,不过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统治人民。因此,一切剥削阶级的统治者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够而且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真正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在实践中,人们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没有认识,而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还是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一般人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仅以增长速度论功过,就难免引导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高速度,也就很难顾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以含糊的“政绩”取人,就难免使一些人热衷于在城市打“快拳”,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关键还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是密切相联的。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问题,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及时的决策。解决了政绩观问题,就能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应以效益为中心,即一切工作应主要围绕如何取得较好的效益来进行(这里所说的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所以从根本上说,建立健康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立这样的机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不首先搞清楚政府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就很难判定到底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监督机制,真正鼓励、引导和保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16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