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下岗女工的心愿(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4:03 新民晚报 | ||
一年后的今天,她们小小的公司有了第一笔盈利:3万元。这一刻,比喜悦更令她们心情激荡的,是回报社会的迫切之心。她们一下子向市民政局捐出了价值10倍于盈利的产品,以回报那一片曾温暖她们的拳拳爱心。 艰辛与温暖 张建萍、朱燕华和孙静原本就是同一单位的职工,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2003年,她们又一起面对了人生的低潮:下岗。怎么办?拿失业金等待退休,还是相夫教子做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在她们心底,还有另一种不同的选择在拉动着她们:凑点钱,办公司,自谋出路。对于3个既缺经验,也没多少资金的下岗女工来说,这种选择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2003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由这3位下岗女工创办的公司上海思悟灵健康食品销售公司成立了,思悟灵,四五0,其中蕴含着4050人员勇于创业的自豪。 创业维艰。从那时起,张建萍、朱燕华和孙静一次次体味到:什么叫作“难”。找店面难、办执照难、搞培训难、推产品难…… 朱燕华是公司的总经理,一年的一大半时间是在自行车座垫上度过的。去年冬天,为了在浦东樱花路上找一间合适的门面房,她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整整跑了一个月。人跑瘦了,心跑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比身体的劳累更令她无法承受。无奈之下,她找到了浦东花木镇政府下属的经济发展总公司,希望能得到一点帮助。 接待她的是副总经理赵爱国。一听说朱燕华她们是下岗女工创业,赵爱国非常爽快:“我们帮你想想办法。”他立即叫来负责下岗再就业的工作人员,陪着朱燕华一起找门面。同时,他迅速把3位下岗女工创业遇到的困难向花木镇党委书记赵福喜和镇长陈文甫作了汇报,镇领导意见一致:尽全力帮忙! 在花木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的帮助下,当地的物业给出了一个有用的信息:樱花路上一家网吧很快就要搬走,可能会出让门面。又是经济发展总公司出面找到了这家网吧,付出5000元的费用,换得了对方提早搬走,并以优惠的价格把门面出租给思悟灵公司。耳闻目睹着一群素昧平生的人为了自己忙前忙后,出钱出力,朱燕华百感交集。 类似的经历同样也在张建萍和孙静身上发生:办营业执照走上弯路时,梅园街道工商所帮她们想方设法;浦东妇联帮忙培训员工时,妇联主动提出免费给她们提供培训场所;产品推广时,市保健品协会秘书长利用和某大药房老总的朋友关系帮忙交涉:“这是4050人员开的公司,你们一定要帮忙,进驻费就不要收了!” 节俭与慷慨 为了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最有用的地方,3位女工在其他投入上节省得近于苛刻。她们无论上下班,永远是乘公共汽车或是骑自行车;装修门面都是自己搬水泥、自己买涂料、自己粉刷;产品包装上的图案和文字也全部由自己设计;第一批营养品生产出来后从外地运来,也全部是由她们带着分店长一起动手搬进仓库,结果累得第二天连手都抬不起来。 在她们的感染下,所有的职员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那样来爱护。第一批产品上架后销售不好,支店长冯振秀自己出钱买下200多元一桶的营养粉,虽然她也是协保人员,每月的工资也不过500多元,但她说:“我只有自己试试,才知道好不好,才能更好地向顾客宣传。”50多岁的仓库管理员葛怀珍为了更快更好地整理好仓库,甚至叫来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夜里加班工作。 今年1月,公司终于扭亏为盈,赚到了第一笔钱。虽然扣除工资和其他费用,只有微不足道的3万元,但对于张建萍、朱燕华和孙静来说,其中的喜悦无法言表。 2004年1月8日,她们一起给市民政局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通过民政部门捐赠1000桶她们自己的产品“蛋白质营养粉”,给那些比她们更困难、更需要的人,以表达对政府和社会厚爱的感激。 就在她们将要准备捐赠的时候,一件事改变了她们的想法:杨浦区一位工作在第一线的民政干部,因为忙于救助工作,延误了自己尿毒症的治疗,如今仍然在医院里与病魔抗争。 “1000桶营养粉对于全市这么多困难群众来说,真是微不足道,不如把它们赠送给所有工作在第一线的民政干部,让他们增强体质,为更多人服务,岂不是更有意义?”于是,张建萍、朱燕华和孙静经过商量,决定再多加500桶,赠送给全市250多个街道的1500名基层民政干部。 1500桶,成本价也要30多万元,10倍于第一笔盈利。对惯于节俭的张建萍、朱燕华和孙静来说,这是何等的奢侈,但她们却是那样的慷慨自如。 “因为我们有信心,虽然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成功,但是我们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将来一定会成功。” 本报记者潘高峰 张建萍(右)、朱燕华(中)、孙静格外珍惜如今的每一天本报记者雍和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