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路不拾遗”故事新编:折射现代人的戒备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2:19 中国新闻网

  最近看的两本经济学书中,都讲到同一个故事:两个经济学家在街道散步,年轻的经济学家突然发现大街上有一张100美元的钞票,便对年老的经济学家说:“那不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吗?”年老的经济学家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假的,不然早就被人捡走了。”年轻的经济学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个人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散步去了。

  这个故事很经典,但肯定是经济学家虚构的。它要说明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这种效率可以保证市场时时“出清”。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谈判桌上不会有剩下的钱,马路上也不会有没人捡的钱。

  先放下经济学不说。经济学家虚构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发生。

  星期天,妻子领着女儿去练舞蹈。回家的路上,女儿(可能像那个年轻的经济学家一样)突然发现马路上有几十块钱,就悄悄地指给妻子看。妻子(可能像那个老经济学家一样)态度坚决地提醒女儿:这钱不能捡。

  回家以后,妻子和女儿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我很仔细地问她们为什么不捡钱。有意思的是,和经济学家的判断完全不一样,她们都认为钱不是假的。她们不捡钱的理由是:一、当时马路上人来人往,不可能只有她们两个人看到了钱。其他人不捡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她们也不能捡这个钱。二、钱可能不是别人无意丢的,而是有人故意扔的。她们不知道故意扔钱的人会设置什么圈套,但她们非常害怕上了别人的圈套。

  第一种心态显然是一种从众心理:别人做的我们就做,别人不做的我们就不做。第二种心态是一种戒备心理:什么好事都可以没有,但千万不能引火烧身。

  如果不上纲上线,我认为,这两种心态不仅是非常理性的,而且也是非常敏感的。

  几年前,我也走在大街上,前面一个急匆匆赶路的小伙子,从包里掏东西时掉下来一沓东西。虽然我在省城工作好几年了,但看起来仍然是个乡下人,不过,在城里上演的这一套我知道得多了。我不但知道那是一捆假钱,而且知道该怎么对待它。我很从容地走近,然后很不屑地将那捆假钱一脚踢开。小伙子回头一看,大概很失望吧,所以掉过头来,自己捡了起来。当时,我的想法是,为什么偏偏看中了我?

  但是,乡里人总是被骗子盯梢。我曾经遇见的那一套,就没有被我的两个小老乡识破。他们是来省城上学的。刚下了班车,就拾到一捆钱,于是两个小伙子围了上来。结果,几千块现钱换来的只是一沓用假币包装得整整齐齐的报纸片。据说,当时的交易非常顺利。但交易刚刚完成,我的老乡就觉得其中有诈。他们很快报了案,也很快就丧失了信心。那一年,他们两个中的一个学费是我借给的。从此以后,我就用这一事实,教育和警告我的妻子、孩子和我的亲戚朋友:不要随便捡马路上的钱!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路不拾遗”,意思是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去捡。为什么?不是不敢,而是等着丢东西的人返回去找。可见,“路不拾遗”是一种民风至淳至朴的象征。

  妻子和女儿所经历的,看起来也颇像“路不拾遗”,但味道已经完全不是从前的了,不妨叫做新“路不拾遗”。

  给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编的故事,可能有一点讽刺的意味。但妻子和女儿见钱不捡,却完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这与钱捡起来怎么处理没有关系。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有这种新“路不拾遗”的影子:有些人就是不领受陌生美女不明不白抛来的媚眼,有些人就是不理睬陌生人无缘无故派送的大奖,有些人就是对商人们不时推出的特别让利活动没有热情,有些人就是对政客们特别煽情的许诺缺少兴趣。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怕落入陷阱。(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尚德琪)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