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龙“网特”报道再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2:28 青年参考

  2月5日,一篇题为《美日高薪雇用‘网特’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的文章在千龙新闻网“千龙视野”中出现。这篇报道对一段时间以来存在争议的“网络特务”现象进行了调查。

  报道推出后,在网络上激起了热烈辩论,网民的意见五花八门。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该文的点击率已达到70703人次,评论23页。在许多人要求打击“网络特务”、“卖国贼”的同时,也有许多网友对此报道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为此,《青年参考》推出本组特别报道,以飨读者。

  日前,由千龙新闻网刊发的蒲红果的“网罗特务”(简称“网特”)一稿,迅速使“网特”讨论成为热门话题。《青年参考》首先从这篇稿件开始调查。

  报道出台

  “这个报道,从定选题到最后成稿,前后大概有一周的时间,但是蒲红果在此前跟我说过这个事情。我当时告诉他,要先摸清情况。”千龙新闻网记者部主任文良成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回忆了当时确定选题的过程。据了解,选题的定夺权掌握在他手上。

  根据文良成的想法,“网特”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那么它应该是一个大社会的选题,符合“千龙视野”的选题方向,“我不赞成有人把它看成一个政治化的选题。”

  “这样重大的问题不应该在证据不够的情况下就提出,根据现在的证据,作者最多可以提出一种假设,但文章的标题用的语气如此肯定,似乎不容置疑,这可能会误导读者。”

  蒲红果也证实了选题的操作时间,他告诉《青年参考》,“这个选题大概操作了两个星期。但是,我关注这个问题已经有两年了。”

  他对《青年参考》说:“做这个选题是因为网上有好多这类的帖子,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比较关注,而且好多朋友也有类似的感觉。我当时主要是表示怀疑,但是也知道这样的调查难度很大,稿子出来后我自己也不满意。但是我当时的想法是通过这个稿子先把问题提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网络传播研究的彭兰副教授不太赞同“先把问题提出来”的态度。她认为:“这样重大的问题不应该在证据不够的情况下就提出,根据现在的证据,作者最多可以提出一种假设,但文章的标题用的语气如此肯定,似乎不容置疑,这可能会误导读者。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不是学术研究,不能先提出‘猜想’或‘假设’,新闻要的是摆事实,而文章提供的事实显然不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也表示,他经常上网,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网上存在着有组织的反华言论。

  这个报道遭到的质疑让蒲红果从2月5日开始就感觉到了压力。他对《青年参考》坦言:“有的网友甚至把我比成姚文元,说我帮助压制网络自由。我的压力挺大的。”

  曾经接受过蒲红果采访的国务院企业咨询中心副主任丁小平则认为,现在网上一些人收受国外基金会捐助,散播反华言论,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表示:“虽然我平时不上网,但是很多人在做这一类的事情,情况我是了解的。”

  疑点重重

  也有一些网友对该文提出“猜想”、“假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有网友指出:“其实这篇文章是由3段文章凑起来的。其中蒲红果总结出来的‘网特’发表文章的4大规律,就是从原文的9大规律中节选并加以发挥的。”

  当记者就这一问题询问蒲红果时,他说:“我认同和引用了这条广为流传的帖子的部分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调查作了新阐释,而且在导语里对这个帖子在我文章中的作用已经有了说明。”

  蒲红果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还指出,要把网上谈论言论自由、民主和人权与单纯的搞破坏区别开来。他认为,他所说的那些有组织的、发布反华言论的人都是在搞破坏,而且他们发帖的时间都是在后半夜,所以很可能是在海外发的。

  但是如何界定什么是反华言论呢?彭兰对《青年参考》分析道:“首先,网络本来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言论空间,在很多问题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或反面言论,但是否就一定算作反华言论?其次,即使有反华言论的存在,也不能说明这些均是‘网特’所为。至少这样的论证方式是有问题的。关于发帖的时间,也只是一种推测,它最多能说明有些海外的人发表了一些反面言论,同样证明不了他们就一定是‘网特’。”

  信息源之惑

  网友和专家对该文提出最大质疑的还在于他的信息源是否真实可靠。

  据蒲红果的介绍,这个报道的信息源大概是以下这些人:丁小平、外交学院研究生刘妍、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和网友。而匿名的网友又在其中占据了多数,这些网友的具体身份,蒲红果并不清楚。

  丁小平对“网络特务”深恶痛绝……但他也承认,蒲红果在文章里表达的意思和他的本意是有出入的,他对于“网络特务”并不了解,只是认识很多做这一类事情的人。

  那么到底可不可以把匿名网友作为合法的信息源,记者的采访对象对此观点不一。

  千龙新闻网记者部主任文良成对《青年参考》表示,他清楚蒲红果在报道里采用了大量的网络采访。但是,正是因为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匿名的原因,反而使得各种赞成和批评的意见更为真实。蒲红果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觉得这种事情如果不匿名,别人根本就不会透露自己的身份,而在匿名的情况下,有的人甚至向他承认自己就是“网特”。当记者要求他提供这些人的ID时,他拒绝了。

  与此相反,人民大学的彭兰副教授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她强调:“网络新闻的基本原则与传统新闻的原则是一致的。网络虽然可以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手段,但同样需要核实新闻的来源,否则新闻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对于匿名的网民的采访,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靠几个网民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支撑的。”

  为了查明信息源的可靠性,《青年参考》记者还走访了丁小平教授。丁小平承认,蒲红果用电话采访过他,但是他对“网络特务”的说法并不了解。“当时,蒲红果跟我说了‘网络特务’的事,问我有什么看法。虽然我平时不上网,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对事情没有预见性。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我虽然对‘网络特务’的全貌不太清楚,但是个别人在网络上做文章我是清楚的。”

  谈起“网络特务”,丁小平的情绪非常激动,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但是,他也承认,蒲红果在文章里表达的意思和他的本意是有出入的,他对于“网络特务”并不了解,只是认识很多做这一类事情的人。知识分子是“网特”主力?

  《青年参考》记者在采访蒲红果和丁小平的时候,都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这些“网特”平时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回答说,这些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

  丁小平在接受《青年参考》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好多知识分子拿着外国人的钱,做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他是很看不起这些人的。如果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部门要查这些人,他可以立即将这些人的名字和地址说出来,对于这些背叛祖国的人,没有什么好客气的。

  那么这些钱又是怎么给这些知识分子的呢?在蒲红果的报道中提到,“美国有大量基金会出钱,让中国人从事‘自毁长城’的事情”。

  丁小平向记者分析了这些人是如何成为国外别有用心组织代理人的。他说,这些人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去争取一些国外的基金,然后拿着这些钱发表反政府言论,并从中渔利。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曾经指责茅于轼是“网特”时,丁小平说道:“茅于轼我不敢肯定,但是他周围的人很多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在记者的追问下,他举出了周鸿凌这个名字。

  周鸿凌是现北京新时代致公教育研究院的院长。据他本人介绍,他曾经在茅于轼领导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待过,并在1999年的时候担任该所村民自治课题组的组长。

  作为一个NGO(非政府组织)人士,周鸿凌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指责对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01年底,一个北大学生社团曾经找到他,调查国外基金会对中国NGO的资助,试图分析这种资助是否含有和平演变的成分。而一些左派学者一直对他和他的同事进行指责。“丁小平还是我兄弟,但他经常指责我拿外国人的钱,为外国人办事。”周鸿凌对此很无奈。

  他介绍说,他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接受过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湖北沙洋县农村综合试验”和“北京鲁谷社区自治”的课题。他还曾经申请过加拿大国家开发署的资金来做一些课题。但是,他强调,这些活动都得到了中央和民政部的批准。

  周鸿凌也承认,任何的国外基金都有其政治立场,像福特基金会就很关注民主和人权,但是他们提供资金给我们做项目,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流,相互影响,让他们更了解中国。这和“网络特务”没有任何的关系。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