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络特务”冲击“信息国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2:28 青年参考

  2002年,我国就提出了“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的概念,信息内容安全作为一种公共安全对主权国家的社会稳定提出了挑战。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挑战就更为严峻。

  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发轫年”,刚入2004,一篇名为《美日高薪雇用“网络特务”占领BBS专事反华调查》的文章在网上赢得了较高的点击率。这篇稿件似乎并没有在网民中形成很多的正面回应。而当记者试图通过国务院新闻办网络新闻处了解有关“网络特务”这一话题的内情时,相关的官员也以“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话题敏感,不好评说”为由拒绝了采访。记者随后联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焦国标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金兼斌,继续就此话题进行了探讨。

  “网络特务”确有其人?

  “我想文章作者只是到他所提到的那个网站论坛当中去看了一下,至于他有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我就不得而知了。从他所做的三个截屏图来看,这些论坛的帖子当中确实存在反华或反共的言论。但是这些帖子的作者是否得到了国外的某些机构资助并以‘网特’的身份出现确实很难判断。因为网络论坛上基于不同政治立场和目的的言论是很多的,如果要认定这些网络作者中有‘网特’,则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社会科学院的闵大洪对这一话题表现出了一定的谨慎。

  “我倾向于承认存在‘网特’这么一种现象,既然其他的领域都有特务存在,网络这么一个信息流通的渠道也应该会有。关键是网络间谍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泄密性质。”

  北京大学的焦国标教授则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说,“无论是‘网特’还是其他的‘特’,我一直都觉得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也不是很在意。我倾向于承认存在‘网特’这么一种现象,既然其他的领域都有特务存在,网络这么一个信息流通的渠道也应该会有。关键是网络间谍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泄密性质。我想对于所谓的网络间谍,只有泄密这一条是可以追究法律责任的,其他的都无法量刑和追究责任。……”

  清华大学金兼斌副教授的看法似乎更贴近网络媒体的特质,他告诉《青年参考》,“‘网特’的这篇报道只是一篇文章,其写作过程和具体背景我并不了解,也不好作评论。我想说的是,它借助媒体的平台挑明了一个话题。我们可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进行观察和思考,也可以忽略它,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关注取舍。”

  对于“网络特务”这样一个概念,传播学者似乎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闵大洪的眼中,它必须包括两个含意:一是受雇于国外的反华反共机构;二是以互联网为工具专门从事反华反共的活动,包括散布虚假信息和侮蔑、攻击的言论。“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组织的活动和拿津贴,而这一点并非仅看言论本身就可以轻易得出结论。从目前来看,网上对蒲红果这篇文章负面的评价和质疑多一些,就在于此。”而焦国标则坚持认为,“只有涉及泄露国家机密的情况属于‘特务’的范畴,其他歪曲夸大等等做法都不能叫做‘特务’。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政见,至于他拿没拿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信息国门”面临挑战

  2002年,中国就提出了“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的概念,信息内容安全作为一种公共安全对主权国家的社会稳定提出了挑战。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挑战就更为严峻。“相对于传统媒体,对互联网传播进行控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互联网自身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因此,网上封锁和反封锁、控制和反控制、屏蔽和反屏蔽的斗争十分激烈。从技术上看,要将有害信息完全阻挡在国门之外是不可能的。”闵大洪对《青年参考》说。

  “网络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各种不同的力量在此共存或发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开放的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就是言论的可信性和公正性。”

  冷战时期,美国就运用了大量传播技术手段,如自由欧洲电台等等,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后又由国会拨款成立自由亚洲广播电台,目标很明确,就是针对中国,不断增加播出时数、语种(如藏语),增大播出功率,目的就是要传递“中国民众听不到的声音”。在互联网时代,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广播电台均建立了网站,它们还通过向中国国内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传授网民如何能够收听到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广播电台的广播,如何能登录它们的网站。

  “网络论坛是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各种不同的力量在此共存或发生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开放的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就是言论的可信性和公正性。论坛上的言论,从内容性质看,主要可分为信息类和观点类。信息类有可信性问题,观点类有公正性问题。网络论坛由于其非实名制特点,使得言论的可信性和公正性常常面临挑战。”清华大学的金兼斌副教授对《青年参考》说。

  他同时建言道,网络论坛是各种意识形态“争霸”的场所。面对各种难辨真假的所谓消息、资料和各种见仁见智的观点甚至口诛笔伐,作为网络时代的普通民众,惟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独立思考、鉴别能力。把判断功能委托给他人包括媒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北大的焦国标还认为:“蒲红果文中提到的那些雇用写手,都不属于‘网络特务’的范畴,他们都属于良民。我们学新闻学都知道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其中一个就是观点的自由抒发,一个就是真理会经过不断的淘汰最终脱颖而出。我想这就是新闻学理论的终结,没有比他更深刻的了。就是要让观点自由展现同时也让它自然淘汰。”

  网络社会潜规则渐趋成熟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1月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网民的总数已达到7950万,仅次于美国而占世界第二位。中国自1995年5月开放互联网接入的10年来,伴随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一个逐渐强大的网络市民社会正在全球的中文网站上生根,并不断地在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些国内网民对现实不满而发表的过激言论和情绪发泄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大部分网民都或多或少接触过造谣、谩骂党和政府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应该对此类信息的真假及目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要盲目轻信,其次就是尽可能地不做二次传播。”

  “现在国外的政要想了解中国的情况,一定要看看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他们认为,从这里能够最直接地了解到普通中国人在关心什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熊澄宇近期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如此表示。

  “雇佣言论在BBS上的蔓延在短期内确实会影响民意。比如说关于领导人的新闻,以前都是正面的,现在在网络上也能看到一些负面的,这样就会在短期内对网民形成信息震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信息对沟通来说是好的,安全的。信息的兼收并蓄会使网民更成熟、更能经得起风浪。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现在的信息肯定要比20年前更多元,我敢说现在民众精神的稳定性肯定要比过去强得多。过去一件事一篇文章就可以让整个国家不得安宁,现在肯定做不到,所以说现在的信息环境更安全了。”焦国标对《青年参考》说。

  “应该看到,一些国内网民对现实不满而发表的过激言论和情绪发泄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部分网民都或多或少接触过造谣、谩骂党和政府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应该对此类信息的真假及目的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要盲目轻信,其次就是尽可能地不做二次传播。”闵大洪通过《青年参考》向网民倡议。

  “我相信公众舆论在总体上还是持平、公正的,有某种自我纠错机制在开放的信息、舆论环境中发挥作用。我想在网上,特别是在网络论坛上,爱国、公正、负责的声音永远是最强音。也正因为此,我觉得政府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方向性的一条始终是:发展是硬道理。”金兼斌最后如此表述他对网络“潜规则”的理解。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