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百姓的关心少了 与美国的关系亲了10 年变化大 海地总统(附图片1张) (风云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12:34 环球时报
  本报驻委内瑞拉特派记者 刘宏

  连日来,加勒比国家海地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自去年12月初爆发政治危机以来,反对派与政府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反政府武装与国家警察多次激战,前者不仅攻陷了全国第四大城市,控制了10余座城镇,还在许多地区同政府展开拉锯战。骚乱已造成这个国家近5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海地反对派搞如此大的声势,目的只有一个:要总统阿里斯蒂德卷铺盖走人。

  海地第一位民选总统

  尽管是个小国,海地在拉美乃至全世界保持着多项第一。它是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它还保持着拉美地区不少“不幸的第一”:文盲和失业率第一,居民平均寿命倒数第一等;它是拉美最落后的国家,也是全球最穷国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海地仍在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之下。

  阿里斯蒂德1953年出生,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他受到神学教义影响,获得海地大学心理学硕士后,又到以色列学习神学,后来成为太子港圣何塞区大主教。阿里斯蒂德1985年开始从政。他宣扬民主,同情贫苦大众,反对独裁统治。由于他口才出众,具有很大鼓动性,成了执政阶层的眼中钉,多次险遭杀害。1988年他被教会开除,其罪名是过多介入政治。然而,靠着中下层百姓的广泛支持,在1990年12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阿里斯蒂德以67.5%的绝对优势成为海地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

  阿里斯蒂德是个多才多艺的总统。他酷爱音乐,会弹吉他和钢琴,还会吹萨克斯管。他知识丰富,除当地土著语言外,还会讲法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意大利语,懂拉丁语和古希腊语。

  “败也美国成也美国”

  作为首位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执政初期有明显的反帝倾向。对此,历史上曾多次侵占海地的美国自然心怀不满。于是,在民选政权执政仅几个月后,具有美国背景的海地武装部队总司令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然而,政变上台的军政府太过糟糕,1994年7月,安理会授权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海地进行干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昔日由美国操纵而被赶下台的阿里斯蒂德又被美国重新扶为总统。为了他的安全,美方甚至花了85万美元为其从美国请来保镖,阿里斯蒂德因此成为美国在海外出钱保护的第一位外国元首。海地宪法不允许总统连任,1996年阿里斯蒂德任期届满离职。但4年后,他在总统大选中再次获胜,2001年2月7日宣誓就职。

  也许是“大彻大悟”,或是被美国“修理”得差不多了,重执大权后,阿里斯蒂德好像改变了许多,过去那种体恤民情的态度不见了,对美国更是不敢再反。他所关心的似乎只剩下如何维护自己的小朝廷。近年来,海地经济持续恶化,民不聊生,贪污腐败事件不断,大选舞弊丑闻不绝于耳,阿里斯蒂德的威望开始急剧下降。最近一个多月来,由宗教人士、学生和商人等组成的“民主论坛”联盟发起多次示威游行,要求总统下台。阿里斯蒂德则派出打手公开打击反对者,由此引发危机升级。

  美国会再度出面吗

  对于反对派提出让其辞职的要求,阿里斯蒂德不屑一顾,态度明确地表示:“我离开总统府的时间应是2006年2月7日。”尽管反对总统的声浪越来越高,但反政府武装与“民主论坛”联盟貌合神离,而且没有一个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政府与反对派互不相让,海地局势不断恶化。

  国际社会对海地危机极为关注,美国的态度尤为引人注目。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不久前表示,阿里斯蒂德多年前在美国协助下重掌政权,其所作所为并不令人满意。但他是民选总统,美国希望通过协商而非武力来解决问题。

  美国关注海地局势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旦海地局势失控,很可能会引发奔向美国的难民潮,但美国再次进行武装干涉似乎也不是什么上策。有关人士分析说,美国可能在对海地政府频频施压的同时,依靠海地邻国及加勒比共同体等地区组织的调解来促成危机的和平解决。至于在政坛上起起落落的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未来命运如何,是否会再次流亡?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图片:

  2月7日,阿里斯蒂德与支持者一同庆祝自己的执政纪念日。
《环球时报》〔20040216 第9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