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滋兰树蕙 种德修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06: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宋淮生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辛希孟教授家中。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敏捷睿智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谈吐,丝毫看不出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那热情、谦和、爽快的举止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话语把我带到上个世纪……

  与书为伍 终身不悔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许是血脉相承的缘故,书香之后的辛希孟从小就酷爱读书。早在上中学时,图书馆就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喜欢在书山学海中遨游的感觉,从中会体味发自内心的惬意与畅快。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辛希孟坚信不移。

  随着知识的积累,他成为备受老师喜爱和同学爱戴的人。小伙伴们不知道的事就问他,当他圆满地解答一些问题后,心中便得到一种满足。无形中,这种动力,使他更加好学,更加勤奋,常常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当母校保定一中图书馆的藏书不能满足需要以后,他就去当时的市中心图书馆,时间一久便逐渐与工作人员熟了,借这些机会常常帮助他们打登录号、贴书标、写书卡等义务劳动,以换取阅读新书的便利。日久天长,风华正茂的辛希孟对图书馆的感情与日俱增,当他高中毕业时,毅然放弃报考新闻和文史专业的初衷,在升学志愿书的第一栏上,端端正正写下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几个字,并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如愿以偿。

  岁月匆匆,4年的大学生活很快过去了。当毕业之际,许多政府部门、军事机构和科研单位到北大要人,辛希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的文献信息部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他作出这样的抉择,有两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今天回想起来,辛希孟仍心怀感激。其一是1960年跟随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创始人王重民教授参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善本书展览,而后又来这里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参观、实习和王先生指教,进一步认识到科学院图书馆的实力、优势、潜能及良好的工作条件,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二是受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业务处长赵继生先生所作的一次关于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专业图书馆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启示,便毅然放弃分配到当时令许多人羡慕的国防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的想法。

  辛希孟深有感触地说,41年的历史证明,当时的选择没有错,能够从一个不谙时务,又无实践经验的小青年成长为一名主持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主编《国家“七五”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验收评价报告》、《中国图书馆和情报结构名录大全》、《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等大型参考书3000余万字,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大学等多校兼职的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馆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图书馆学科主编的中国图书馆界的顶级学者,能够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尽微薄之力,实现了其“上路”时的初衷和愿望,一方面,固然有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得到多方支持和帮助的结果。

  脚踏实地 奋力拼搏

  辛希孟常说,在我的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图书情报工作》的诞生而奔波。还是在高中时,辛希孟曾主编校刊《钟声》,所以,到图书馆工作不久,根据当时工作需要和个人专长便从国际文献交换组调到业务处研究辅导组,协助编辑《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这是一种以发表本馆本系统图书资料工作实际经验和技术为主的专业刊物。就是这本颇受馆内外欢迎的出版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冠以“宣传封、资、修”的罪名被勒令停刊。拨乱反正后,经反复研究,决定创办一种新的刊物,定名为《图书馆工作》。这项筹备任务,又历史地落在辛希孟的肩上。辛希孟说,无论过去和现在,总有一些人视编辑工作为“为他人做嫁衣”。而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办好一个专业杂志,不亚于建立一个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一部权威性的参考书或工具书,无异于树立本专业领域内的一座丰碑。作为一门学问和专业,没有自己的权威性的专业刊物和集大成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实难自立于学术之林。基于这种信念,凭着自己长期积累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专业知识和有限的编辑、出版知识,决心要办一种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性杂志。

  要办好杂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仅要组稿改稿,还要亲自下厂校对,送取清样。为保证编辑质量,扩大期刊的影响,他先后向历史学家尹达、诗人何其芳、语言学家吕叔湘、物理学家钱三强、生物学家汤佩松约稿,并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为了创标立誉、扩大宣传,辛希孟的书包里总装着几本现刊《图书馆工作》,哪里有会,就往哪里跑,相机约稿,随时征求意见……辛希孟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办刊物,确实清苦,但事办成之后的喜悦心情,也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得到的。

  辛勤的劳动带来丰硕的成果。1978年订户高达2.6万多户,成为当时图书馆界头号专业刊物。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奋斗,《图书馆工作》逐步“长大成人”。根据形势需要,中科院系统进一步加强情报工作,实行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体制,《图书馆工作》作为全院专业刊物,也必须拓展业务领域,并更改名称。为此,1979年初,正式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提交了改名和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复,同意《图书馆工作》改名为《图书情报工作》。为此,凭一面之交,辛希孟直接找到著名诗人、学者、我国佛教协会领导人赵朴初先生宅邸,请他题写刊名,朴老欣然答应,写完后非常谦逊地说,如果觉得不好,我可以再写。辛希孟备受感动,他说,赵老这一美德,令我没齿难忘,并且一直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980年《图书情报工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内容丰富、栏目清新的风格赢得行家和读者的好评,这本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如今已发展成为饮誉海内外屈指可数的大型专业期刊之一。

  求是创新 敢为人先

  尽管行政事务、业务工作、学术活动、教学任务如此繁忙,辛希孟一刻也没有忘记科研工作,把它视为生命的需要。他多年潜心于图书情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辛希孟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部(省)级研究课题10余项。独著与合著《智力资源开发与文献工作经济效果》、《图书情报工作概论》等10余部,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及其他多项冠名荣誉奖项。在全国,他率先提出文献经济学理论,1980年首次发表《试论文献工作的经济效果问题》。明确指出,为提高文献使用价值而充分利用劳动工时,文献合理布局、定额管理等6大建议。另一篇关于论述文献经济理论基础与文献情报发展战略内容的论文于1981年同时刊于《情报科学》、《科技情报工作》等三种刊物的《试论文献情报工作经济效益问题》和八十年代以来发表的论述文献信息工作在科研、国民经济和文教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等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图书情报事业改革开放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著述,在文献信息领域均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为了探索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道路,他身体力行、殚精竭虑,付出了很大心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他受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计划委员会委托,在广泛研究基础上,主编并出版的大型文献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执行情况验收评价报告汇编》与《“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简介选编》,以及《中国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目录大全》、《中国图书情报文库》(五卷)和《中国图书馆事业20年》等多部作品,共计3400余万字。

  辛希孟在任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兼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继续教育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由他主持和参与的年会、专题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等数以百计,多次接待美、英、德、日和港、台地区的学术团体。并率先在1987年与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建立姊妹学会关系,举办了首届中美期刊管理研究班,曾先后赴苏(俄)、英国和港、台地区进行专业考察和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滋兰树蕙 夙夜匪懈

  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辛希孟以往的文献信息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从1986年起,他开始参加指导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1993年起,开始指导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为除中国科学院外,在图书馆内设立博士学位授予点,至今在中国还独一无二;他以身作则,为争取优良教学成绩,他鼓励学生求是创新,为实现个人理想夙夜匪懈。现在,他的研究生有的已担任研究员、教授,有的担任了大学学院院长,有的开始指导、培养研究生。他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并以“相教相长,不耻相师”为信条,耕耘不止,诲人不倦,不管是否自己的“入室弟子”,只要是求教者皆一视同仁。

  辛希孟在热心于正规学历、学位教育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早在他担任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秘书长的时候,便创办了为期半年的图书情报培训班,至今已连续23期,旨在提高能力和水平,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高级研究班已连续举办12期,受教育者数以千计。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他的报告或讲座内容丰富,理论结合实际,形式活泼,选题立论严谨,因此,非常受人欢迎。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只要他一出现在有关的学术活动或专业集会中,总有许多人围在他身边,向他问好、讨教。这种情况连同他每年收到的无数信件、贺卡,正是他在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回报的写照。

  作为图书馆界的著名书法家,辛希孟曾无数次为高校、科研单位庆典和纪念科教界前辈、勉励好友而书写题为“滋兰树蕙,种德修福”的条幅、楹联。他认为,无论是图书馆工作,还是教育工作,都应该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人,鼓舞人,造福人类为己任,并且为完成这一天职而夙夜匪懈,自强不息。辛希孟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2月20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